昨天去電影院看了《三大隊》,本來已經對類似的題材沒什麼期待,但是影片中濃郁的悲劇感和複雜的群像刻畫令我對陳思誠刮目相看。《三大隊》以刑偵隊長程兵破案追兇為主線,交織着每個人物的命運波瀾和不同價值觀的呈現,引發我們對人生命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基于真實事件的改編讓影片的基底更為真實,内涵更為深厚,而三大隊全體成員的命運交纏則使得這部作品在人性的追問中顯得更為深沉。影片始于“9.21大案”中14歲女孩的悲慘離世,而審訊中嫌疑人王大勇的挑釁成為悲劇的導火索,王大勇的意外死亡讓每個成員都身陷囹圄。這不僅是一場對警察職責的審視,更是對道德與制度、法律與正義深層次的質疑。

令人唏噓的是,出獄後四個隊員的選擇不盡相同:推銷保險、當廚師、擺攤賣文玩、狗舍訓狗,與當警察時的意氣風發形成鮮明對比。雖然他們内心仍然藏着警察的初心和追兇的執念,卻都已經向現實妥協。隻有程兵,出獄後仍然執着于追兇,這種撞了南牆也不回頭的性格,加重了悲劇的宿命感。

...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當初選擇一起追查王二勇的四個隊員紛紛因家庭原因或健康問題而選擇離開,并勸告程兵放下過去的執念。程兵卻如堅固的橡樹一般,不肯彎曲。他不顧一切地尋找王二勇,親情、家庭、個人生活都被打成碎片,似乎尋找王二勇本身就是他的生命價值。

我非常喜歡電影中群像的刻畫,相較于個人英雄主義,這種放心把後背交給對方的信任和隊友情更加令我動容。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和背景,他們的行為和決策也充滿了複雜性和矛盾。追求正義的道路上,三大隊成員的不同選擇凸顯了價值觀的多面性。

...

電影通過群像的刻畫,以及三大隊成員之間關于堅持與放棄的對話,呈現了一種關于理想主義的迷思。現實的為難、良知的堅守與對過去的糾葛,構成了電影的核心主題,反映了對正義的理想化追求。觀衆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會思考,究竟何為正義,以及為之奮鬥是否值得付出一切。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張譯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警察”銀幕形象,他沒有在演一個把制服穿在身上的警察,而是演了一個把警服穿在心裡的普通人。當在警察局裡王二勇的身份被揭穿,終于落網的那一刻,程兵的枷鎖得到了解脫,我本以為會在張譯的臉上看到釋然或者情感爆發,但是沒想到張譯的表情卻是一種難以名狀的悲怆,面部肌肉無法抑制的抽動就是全部情緒的表達,這種克制卻複雜的表演突破了我對張譯演技的認知。

...

總之,如果你像我一樣,喜歡悲劇内核和悲喜交加的群像故事,電影《三大隊》絕對值得一看。《三大隊》與《等待戈多》具有相似的虛無感,卻又因為基于真實故事改編,多了幾分現實層面的厚重與更深刻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