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看了一個月,這部劇真是教科書級别教編劇如何把書本上枯燥的東西編成戲。1.首先角色的生活化:把書本裡的人物“拉下神壇”,陳獨秀也可以蓬頭垢面,也可以大叫“我要親吻你”,也可以吃人家剩下的盒飯,但核心在于角色雖混不油。2.自然的笑點:嗚嗚嗚我太喜歡辜鴻銘了,他身上充滿反差感所以很好笑,每次出場都是極有排面,長辮一甩、大煙一抽,情緒明明放在臉上卻要保持自己大家的形象,一着急,就有人在旁邊像捧哏一樣的“恩師莫急”。而且辜鴻銘的形象塑造妙在編劇不希望他是反派,但又沒有通過很多廢話去解釋“君子和而不同”所以我們要理解辜鴻銘,編劇對辜鴻銘的情感是滲到角色的一言一行中的。好的編劇總是相信觀衆的智商的。非常有學習意義的一場戲是,女兒想吃肉,李大钊說吃素菜健康委婉拒絕—李大钊拿到蔡元培給的錢,又可以吃肉—有人急需500大洋,李大钊直接把錢送(和女兒解釋的那一段差點沒給我看淚目????)—陳獨秀知道李大钊的性格,所以把其餘的錢交給李大钊夫人保管,一家人又能吃肉了。這就是紅色獨幕劇典範啊,符合三一律,能體現角色動人的“大家”與“小家”的取舍,而且戲劇性也強,故事不斷反轉。最體現導演功力的還是要數延年喬年去法國勤工儉學,他們走入人群,揮手告别,往前走就變成腳鎖鐵鍊的鏡頭,一回頭又變成慷慨赴義的笑容...
為什麼隻有四星,我覺得導演和編劇對胡适的理解太片面了,更遑論大多數觀衆是那麼好煽動,沒什麼求真求實的意識,所以看劇開彈幕的時候就一度想砸手機!從一開始胡适和那麼多女性共處一室談笑風生,我就感覺到導演對胡适情感的傾向。我從來覺得所有的戲劇和電影都是假的,哪怕是覺醒年代這樣的作品,因為作品隻能反應人物片面的性格和一部分故事,而觀衆會誤以為這被展示出來的部分就是角色的一生。作品主旋律,支持鬥争,而胡适自熱而然就成了襯托鬥士如何英勇如何舍小我成就大家的犧牲品,隻能說真實的胡适被導演和編劇用藝術化的方法利用了????我很煩看到一個會說“如果我學到一絲一毫的好脾氣”的人被展示出被孤立的一面,塑造成一個僞善的形象。第二,劇裡的女性形象太薄太薄了,李大钊陳獨秀的妻子幾乎沒有任何不同,本分溫柔善解人意的賢内助。她們不會是沒有故事的人,誰能想到形象薄成紙片的好好妻子高君曼還是一個大學高材生!為什麼導演不願意對如她如鄧穎超這樣的女性多一點耐心的研究和刻畫呢?包括幾個小女生幾乎都是戀愛腦,她們的故事大多為了襯托自己男朋友如何舍生取義或割舍兒女情長而走向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