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兩周前觀看了特呂弗的《四百擊》之後,本周的電影便來到了戈達爾的《精疲力盡》,說是本周但實際是上周日已觀賞完的影片,可恰逢周中繁忙,騰不出空來撰寫一些文字,再者即是有雞毛蒜皮的空閑也因為繁忙的事物導緻提不起興緻,恰逢上在b站評論區與一幫看客讨論《阿諾拉》的優劣與否,以使得本篇小記一直被擱置,這一放就放到了今天。細細想來這也算是“精疲力盡”的一周,些許我也是像男主角米歇爾一樣,嘴上講着不會選擇痛苦,然而卻選擇了讓自己最為痛苦的方式結束了一周。
正巧久違的鍛煉一下記憶力,看看這近一周後我的感受還能殘留多久,也印證一下電影是否足夠經典讓人銘記良久,亦或者電影使人映像深刻的場景。回憶起電影,戈達爾所塑造的米歇爾這個人物無疑是讓我映像深刻的人物,米歇爾想必是很愛帕特裡夏的,雖然身背命案,雖然自身窘迫,但仍然為了帕特裡夏做着偷竊的勾當,以維持自身的體面,并試圖去挽救這段愛情,直到米歇爾搖搖晃晃狼狽的跌倒在巴黎的街頭時,一句“我已經精疲力盡了”,為這段愛情畫上了句号。他和女主帕特裡夏更像是一體雙生的兩個人物,兩者是不同性别相同的性格的人,在面對愛情的盲目和對不愛人的絕情似乎兩人都是以同樣的處理方式,帕特裡夏對待米歇爾就宛如米歇爾對待自己其他的情人一樣,所以電影更像是米歇爾以自己的方式處決了自己。
再者就是電影讨論痛苦和虛無的關系,在這點上米歇爾毫無疑問是一位矛盾的人,他本想選擇虛無,但卻在結局時選擇了痛苦,而這樣的痛苦卻給本來選擇痛苦的帕特裡夏造就了她的虛無,這樣的輪回關系和矛盾像極了人在面對感情,面對抉擇時左右兩難的境地。
三則是電影中開場和結尾的打破第四面牆,破牆可以理解為導演利用演員對觀衆進行觀點的輸出,從開場時男主讓觀衆“滾蛋”,但結尾處女主直視觀衆,更像是是導演讓觀衆對帕特裡夏進行一個定義,也像是帕特裡夏對于觀衆的質問?我究竟是好還是壞?
電影最後一幕的奔跑中,戈達爾用了很長的鏡頭來展示米歇爾的踉踉跄跄和跌跌撞撞,如此長的時間也不由的讓我聯想起人生不也是如此跌跌撞撞直至生命的盡頭,結束了這筋疲力盡的一生。巧妙的是米歇爾在踉跄的行進過程中嘴中的煙确是叼到了盡頭,似乎暗示着觀衆,生命雖然很累,但人生樂趣卻應該伴随一生。
電影沒有采用傳統的叙事方式,故事的節奏更為跳躍,使得整部電影更像是片段式的觀感,但這點使我略有些不大适應,以及部分b站資源的删減(亦或是沒删?)譬如:槍殺警官,和帕特裡夏共度良宵等畫面的缺失,一時使得我不知道是b站的剪輯還是原片的剪輯,這種斷裂感在當代的電影裡面确是會影響觀衆的情緒帶入。
當我結束的精疲力盡的一周,似乎在某種層面上與米歇爾精疲力盡的一生形成了有趣的映射。考慮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端之作,本作的風格明顯,特色鮮明,相較于特呂弗《四百擊》中的生活化和真實化,本篇還是有明顯的劇本痕迹,但以電影承載觀點,以談話引發思考的方法還是具備其獨創性和新穎性,個人評分:8.67分,新穎有趣,極具風格的作者電影。
記在精疲力盡的一周後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平靜之下的荒誕
久聞《堂吉诃德》大名,可因個人的浮躁從未靜下心來拜讀過原作,今日在找電影的時候,恰巧見聞本片,同時因未拜讀過原作,便找來一看,看能否窺之一二。雖未曾拜讀原作,但《堂吉诃德》荒誕早有耳聞,電影開始便是老年的堂吉诃德和一位看似是仆人的桑 ...
溫暖又溫馨
查茲一天在公園偶遇了一位優雅的女性:瑪格麗特,從此兩人互相救贖的故事就由此展開了。電影不斷的穿插的回溯查茲的成長經曆,講述他成長過程中在教育上遇到的缺失,而瑪格麗特的出現仿佛彌補了他少年時期的缺失,這種如師如母一般的角色出現在了查茲 ...
權力永遠不是你現在能做什麼,而是你不能做什麼
《還有明天》是一部在衆多國産電影中殺出來的口碑之作,題材也是近期大火的女性主義題材,之前苦于時間安排一直沒有觀看,而近期上映流媒體後本片也算是在第一時間觀看了本片,質量确實上乘,在一衆同類型題材中也算的上是佼佼者。電影聚焦于二戰之後 ...
一部合格的"灣仔碼頭"宣傳片
五一檔期的《水餃皇後》在2月後下架同時上架了流媒體,終于讓我有機會睹真容。電影在上映前其實并沒有掩飾電影想要拍攝的主角便是灣仔碼頭的創始人臧健和,而灣仔碼頭也在電影中更名為臧姑娘水餃。所以電影本身就已經确認了自己的目的,一是紀念一下 ...
夢境,回憶,現實
電影開始于擁擠的公路上,車堵的水洩不通,而男人基于從這輛汽車中脫困,想要脫離原本的軌迹,可兩邊擁擠的車内連門都無法打開,一輛輛滿載人群的車輛中,一雙雙眼鏡冷眼旁觀着男人的徒勞無功。随着男人脫困而出,男人似乎獲得了自由,可一根繩子将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