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主一樣,我也有個小自己20歲、相處不多的弟弟。隻不過我和弟弟是同父異母,比女主和弟弟的關系還要更疏離一些。因為離異和異地,我們見面的次數一隻手就能數過來。

我弟出生的那天晚上,我爸才發微信第一次告訴我這件事,我心想:猜到了啊,上次去你們家玩的時候看到了抽屜裡的葉酸片,我是不是很聰明?低頭一看日曆,原來弟弟和我的生日隻差一天,又忍不住覺得新奇和興奮。第二天到了實習公司,把這件事告訴了每一個同事,有一個和我有血緣關系的新生命憑空出現了,好神奇。

我媽告誡我:你不要和這個小朋友走得太近,小心以後訛上你。我也有偶爾憂慮,我爸快五十才有這個弟弟,未來20年的經濟壓力和教育問題都有可能出現。我雖然沒有什麼直接責任,但也說不好會被請求幫襯,以我的性格應該也不會一口回絕。

但憂慮之餘,我還是感受到了親緣關系的莫名引力:我們不算親近甚至談不上不熟悉,但對彼此還是有自然而然的喜愛。我弟第一次和我視頻時管叫我姑姑,因為他不明白,年紀這麼大一個人怎麼能是個姐?後來慢慢記住了姐的概念,我過年探望時和他一起吃了火鍋,他用小手抓黃瓜條給我吃;從那以後每次路過海底撈他都問我爸:姐姐在不在裡面?這些瑣碎的事情我都覺得好可愛,轉頭就複述給朋友們聽。

所以我不覺得結尾姐姐的選擇就是對女性自主的背叛、就是自願背上枷鎖。我可能有些站着說話不腰疼吧,畢竟我沒有經受過家庭内部的重男輕女、也沒有被篡改的理想,但如果換做我我也絕不會把弟弟送人:情感上不允許、放心不下。女主最後的選擇不是因為他人的道德綁架,而是出于自發的親情和依戀,也沒有說要放棄自己的理想 --- 這就一定是不好的結局嗎?我都能在和弟弟的關系中體會到愛,女主剛剛父母雙亡,從血緣與自己最近的弟弟身上尋找到對親人的留戀,應該也很好理解吧?強迫女性為家庭犧牲是道德綁架,但認為女性一定要斬斷情絲大步向前,這和罵人婚「驢」的那派有點異曲同工之妙了。更多的人需要在二者之間尋找平衡,我就是一個。

我不能共情的部分反而在于女主從頭至尾偏激的行為模式。導演想表示女主環境所迫下的強勢與清醒,但展現出來的感覺反而是她不懂得溝通、無法控制自己的極端情緒。攔病人家屬的車、吐男朋友唾沫、說姑媽白活,這些言行是必要的嗎?電影把女性議題中諸多痛點都強行集中在姐姐一個人身上,她隻能無時不刻處于應激狀态,讓整部電影都顯得有些歇斯底裡。 姐弟關系的轉變也拍得一般,所以結局才顯得過于光明了。

從政治上來講,女性導演+題材的華語作品還是會努力支持的。希望下次拍得更真實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