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複出現的海邊木屋場景,白紗窗簾被海風輕拂的質感、老唱片播放時的沙沙聲、月光透過窗戶的朦胧光影,這些細膩的鏡頭,讓我仿佛能觸摸到海風的濕潤、布料的柔軟,甚至感受到時間的顆粒感。印象最深刻的sequence是最後在小木屋裡,近景鏡頭捕捉着皮膚接觸的瞬間,手指輕觸、衣物的摩擦,并加上模糊的焦點和柔光處理,強化了青春期情欲的“未完成感”——既朦胧又充滿張力。這種大量貼近物體表面或身體的鏡頭,将記憶轉化為可感知的觸覺經驗,那種肌膚之上的溫度,酥酥麻麻的觸感。這種膠片顆粒、過曝畫面模拟着記憶的褪色感。畫面顆粒感的增強與色彩的淡化,使觀衆從“觀看”轉為“觸摸”記憶的肌理。
“殘缺“的聯想
haptic visuality常通過“不完整”的影像激發觀衆主動補全記憶的參與感。電影中有很多碎片化的場景,通過快速剪輯的夏日片段,比如沙灘上的腳印、雨中的奔跑、未吃完的冰淇淋,營造出記憶的斷裂感。這些片段不依賴連貫叙事,而是通過黏膩的汗水、鹹濕的海風這樣的感官細節喚起觀衆對自身青春經驗、記憶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