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無劇透,請放心食用。】
馮小剛執導的《回響》是一部心理懸疑劇。
這部劇的亮點不在于要偵破的案件有多麼離奇,兇手作案的手法有多麼高明。
它的亮點主要集中在“心理”上,也就是審訊調查的過程中,所有嫌疑人、證人耐人尋味的供詞上。
就如同一場羅生門,每個人說的話都可能是假話。
本劇的女主角冉咚咚是一位刑警,而本劇采用了雙線叙事,一條線指向她所調查的案件,另一條指向她的家庭,她的丈夫。

作為刑警,冉咚咚要通過審訊,從嫌疑人和證人的供詞中找到案件的真相。作為妻子,她也要從家庭的日常交流中找到丈夫隐瞞的真相。
總之,一個人的話語,多多少少會暴露他内心的隐秘。
我們每個人都說過假話。人心裡真正想的,與他說出來的往往不一緻。
假話也分有意識的,無意識的。殺人兇手會有意撒謊,目的是掩蓋犯罪真相。
而日常生活中人們撒謊,更多的是為了維護自尊,以及照顧他人的感受。
人都會無意識的維護自尊,社會化交往培養的同理心,也會讓我們無意識的照顧他人的感受。
也就是說,我們日常生活中确實會說不少假話,但大多是無意識的。
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他一回家父母就問他考得怎麼樣啊,他會無意識地回答“不知道”。
如果父母再多問幾句,孩子可能會惱羞成怒,大吼“别問了!煩死啦!”然後沖回自己的房間鎖上門……
我相信以上這個場景,大多數人應該都比較熟悉,或者說比較容易理解。
孩子說“不知道”并不是真的不知道成績,而是為了維護自尊,下意識地将謊話脫口而出。
然而,這句謊話沒有經過刻意編排,它就像應激反應一樣自然,目的就是為了阻止父母的追問。
我們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便可以這樣将孩子的内心活動還原出來。
但實際上這一切的發生,隻有一瞬間。所以我才強調,孩子的謊話是無意識的,并非有意為之。
同樣的道理,我們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話語,大多也是在無意識中講出來的。
即便它們很多是假話,但其中仍然蘊含着一些我們内心不願面對的真相。
精神分析學有一個經典的比喻:我們的話語表面上看隻是冰山的一角,而冰山的大部分真身,則隐藏于潛意識的水下。
其實,《回響》裡的案件審訊,和所有人物日常交流的方式,就已經很有精神分析的味道了。
冉咚咚對别人說的話進行質疑、追問、分析、引導,就是在一步步揭開對方的内心,窺探對方的潛意識。

《回響》就是一部深挖所有出場角色潛意識的心理懸疑劇。
如果你對羅生門式的故事感興趣,對精神分析感興趣,《回響》應該是你的菜。
說完亮點,再說說本劇其他的特點吧。
一般來說,影視劇是非必要不使用内心獨白的。
因為影視劇不同于小說,它是視覺化的藝術作品,它比小說更具體一些。而小說則比較抽象。
影視劇擅長用人物的表情、動作、對白這些比較實在的,可視化強的元素來表現故事情節。
而小說則擅長借助文字對人物做大量抽象的心理描寫。
如果影視也像小說那樣使用大量内心獨白來表現故事,就無法體現影視作品的優勢,變得和小說一樣了。
然而,《回響》中還是穿插了一些内心獨白的。
尤其是在懸疑劇中,角色使用内心獨白來做自我剖析,就會過早透露太多的信息,從而破壞掉一些懸念。
所以,我的理解是馮導故意這麼做的,又或者說,是“不得不”這麼做的。
如果一部懸疑劇敢在前期透露很多信息,一定是後面埋了很大的反轉。
由于之前透露的信息誘導觀衆産生“我以為是這樣”的誤判,結果反轉來了“居然不是這樣”。否則不能解釋這些内心獨白的用處。
通常情況下,内心獨白不同于一般的人物對白。
之前提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難免撒謊。而内心獨白是自己講給自己聽的,沒必要撒謊。
也就是說,内心獨白是最接近真相的一種表達方式。
所以,我才說馮導敢在懸疑劇裡使用内心獨白,一定是“别有用心”。
可見内心獨白确實是這部劇的一個特點,至于它會不會成為一個真的亮點,還有待後期觀摩……
另外再補充一點,女主冉咚咚的丈夫叫幕達夫,是一位文學教授。
而民國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文人,叫郁達夫。郁達夫一生情史複雜,結過三次婚。
他曾婚内出軌,給第一任老婆戴了綠帽,娶了第二任老婆後,這位第二任老婆也給他戴了綠帽……
一個幕達夫,一個郁達夫,我相信這個名字不是巧合,應該是隐喻了什麼……
其實,我在看劇之前,讀過《回響》的原著,已經知道了結局。
不過劇版《回響》目前播出的幾集仍然有可圈可點之處。如果後續發揮穩定,值得補寫影評,我會回來補寫的。
因為我已經知道了大結局,所以我會去寫那個給我帶來最大震撼的人物。(為了不影響網友們的觀劇體驗,我就先不說ta是誰了……)
也就是說,如果回來補寫,我的主題已經定好了——就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那句名言:一個人的性格就是ta的命運。
我将會圍繞這個人物的性格,梳理“性格是如何埋下痛苦的伏筆,并最終決定ta的命運”的……
最後,我想再重複一遍那句話:“每個人都有可能說謊。”
不,準确來說,是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說謊,有時候甚至說到連自己都快信了。

也許,我們的謊言不是為了騙别人相信自己。也許,我們最想騙的,就是我們自己。
就如同這部劇的劇名《回響》一樣,你說出每一句謊言,最終都變成了回聲,折返而歸。
我們最想聽到的,并不是别人對你的謊言作出的真實反饋。
我們想聽到的,隻是自己謊言的回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