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譯/文/編輯/封面圖:深秋小屋
配圖與部分資料:豆瓣、電影預告截圖、nasa.gov、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注:點擊文中超鍊跳轉到另一篇關聯小屋推文。
1951年5月26日,一個名叫Sally Ride的女嬰降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洛杉矶西諾。
誰也不會想到,30年後,她成為了美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性。
今天小屋要講述的是這部豆瓣評分高達8.3分,排名一周口碑電影榜NO3的紀錄片《薩莉》(Sally)。

1、 首位進入太空的NASA女宇航員
紀錄片《薩莉》于2025年1月28日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片長: 100分鐘。
2025年6月17日,在Disney+和Hulu播出,可在線觀看。
由艾美獎獲獎導演克裡斯蒂娜·科斯坦蒂尼(Cristina Costantini)執導和編劇。

影片開場鏡頭,回到了那個曆史性時刻——1983年的挑戰者号升空任務現場。
Sally Ride正透過舷窗眺望着澳大利亞沿岸翻滾的珊瑚礁和喜馬拉雅山的白雪皚皚。
地球的大氣層在地平線盡頭顯得朦胧而遙遠。
Sally Ride的眼神專注而清澈。

她是那個曆史性的“第一”: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女性;NASA第一位女性宇航員時代的象征。
“我喜歡失重的感覺。我覺得那是一種自由。”Sally Ride在一段采訪的畫外音中說道。

其實,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飛行前一晚,她悄悄對好友坦·歐肖内西(Tam O’Shaughnessy)說:“我害怕。”
“一位前宇航員告訴她,如果你不害怕,那說明你根本不知道将要發生什麼。”Tam O’Shaughnessy回憶道。
影片随即播放了發射片段,火箭燃料在天空中燃燒出亮橙色的光芒。
艙内傳來Sally Ride興奮的聲音:“這實在太有趣了!”

其實,“我害怕。”這句話,點破了一個被公衆長期忽視的真實——
她不僅是一名宇航員,也是一位普通的女性——不僅因為即将進入太空,更因為她始終活在對真實身份暴露的恐懼之中。
這位陪伴她27年的“好友”Tam O’Shaughnessy,其實是她深藏多年的伴侶。
直到她2012年病逝時,才首次對外承認了Tam O’Shaughnessy的真實身份。

2、“女性能否當宇航員?”
這個出生于教會家庭的女孩,從小的志願是當網球運動員。
在考上大學後,Sally Ride便辍學進入網球職業運動員生涯。

然而,經過三個月的職業訓練後,Sally Ride覺得自己并不是打網球的料,毅然決然放棄了當網球運動員的想法。

在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學習了三個學期後,她又在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UCLA)學習物理課程;
之後成功考入斯坦福大學(Stanford),獲得了物理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主要研究天體物理學和自由電子激光物理學。

1972年,美國修正了1964年頒布的“民權法案”,明确規定“政府招聘中不得有任何基于種族、膚色、宗教、性别或者民族不同而産生的歧視現象”。
1977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宇航員征選首次開放平民與女性參加。
Sally Ride前往應征,被成功錄取。
之後,被選為挑戰者号第二次飛行的機組成員。

同年,Sally Ride開始為第二次和第三次航天飛機飛行(STS-2和STS-3)進行地面通信工作,并幫助開發了航天飛機的機械臂。
1983年6月18日,Sally Ride參與挑戰者号任務(STS-7),成為第一位美國女宇航員(也是繼1963年蘇聯的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和1982年的斯維特蘭娜·薩維茨卡娅之後的第三位女性宇航員。)
STS-7任務的五人小組在太空部署了兩顆通信衛星,并進行了藥品科學試驗。
Sally Ride是此次任務中第一位在太空使用機械臂和檢索人造衛星的宇航員。

女性宇航員的身份也讓Sally Ride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
還有記者問她,會不會因為工作不順利而哭鼻子。
Sally Ride回怼記者,為什麼同樣的問題,不會問身邊的男宇航員同事?

在完成8個月的訓練後,Sally Ride又準備參加她的第三次飛行(STS-61-M,一個TDRS部署任務),但因挑戰者号航天飛機執行“STS-51-L”任務時發生災難性失事而中斷。
挑戰者号航天飛機災難1986年1月28日,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曆史上的一起重大悲劇。“挑戰者”号在升空73秒後爆炸解體,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右側固體火箭助推器上的O型環在低溫下失效,導緻高溫燃氣洩漏,最終引發爆炸。
挑戰者号發生重大災難後,Sally Ride再未執行太空任務。
但她加入了該次事故的調查委員會,并被任命為羅傑斯委員會(總統調查事故委員會)領導小組的成員。
挑戰者号航天飛機事故調查總統委員會
“挑戰者号”航天飛機事故調查總統委員會于1986年2月6日成立,因主席Roger Boisjoly又稱羅傑斯委員會,Roger Boisjoly曾試圖向美國宇航局檢舉挑戰者号存在的問題,而事實證明,正是那些問題導緻了災難的發生。
調查結束之後,Sally Ride被分配到總部設在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航空航天局工作。
在那裡她帶領美國航空航天局進行了第一個戰略計劃工作,撰寫了題為《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領導和美國在太空的未來》的報告,并建立了美國宇航局探索辦公處。

2001年,她成立了科技公司(Sally Ride Science),緻力于提供材料讓中小學的學生對科學事業産生興趣,尤其是女孩。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号航天飛機在執行代号STS-107的第28次任務後發生災難事故,Sally Ride又加入了哥倫比亞号航天飛機(Columbia)失事委員會參與事故原因調查。
此外,Sally Ride還曾出版過七本面向兒童的太空書籍,鼓勵孩子們熱愛科學,探索宇宙。

但“害怕”不隻是個人情緒,它源于一個殘酷的時代背景。
當時,另一位女性傳奇人物Billie Jean King(美國女子網球運動員)剛被迫公開真實身份,便損失了數百萬代言;

誰又能指責那個年代的Sally Ride不敢在事業巅峰時期坦然示愛?
1982年,Sally Ride嫁給了宇航員斯蒂芬·霍利(Steven Hawley)。

而這段婚姻僅維系了五年就結束了。
就像Sally Ride在挑戰者升空前夜說的那句:“如果你不害怕,說明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紀錄片進一步指出:她要承受的代價之大,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那些在發射現場仰望天空的年輕一代女性。
所以,她真的是膽小懦弱嗎?


4、“我是一個願意冒險的人”
在紀錄片《薩莉》的結尾,Sally Ride這樣說道——
我希望人們記住,我是一個不害怕追求自己想做的事的人,是一個願意為了實現目标而冒險的人。
這句話既是她太空人生的注腳,也是她感情世界的隐喻。
因為,在那個年代,去愛你真正想愛的人,何嘗不是一種比去太空更大的冒險?
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終于得以完整地看見Sally Ride——不隻是一位偉大的女性,更是一位真實複雜的女性,一位在光環之下沉默良久的Les。

如今,Tam O’Shaughnessy和Sally的家人依然在打理着她留下的太空科學事業。
左起:Sally Ride的侄女Caitlin Ride、侄子Whitney Scott、Susan Craig(Karen Ride的配偶)、Karen Ride和母親Joyce Ride(前排坐着)前往華盛頓特區參加自由勳章授予儀式。©dl-online.com
Sally對我和世界上成千上萬的女性來說,是一個個人和專業上的榜樣,她的精神和決心将繼續鼓舞世界上每一個地方的女性。 ——美國宇航局前副局長洛裡·加弗(Lori Garver)

Sally Ride 曾經獲得衆多獎項,包括國家太空協會的馮·布勞恩獎和NCAA的西奧多·羅斯福獎。
入選國家女子名人堂和宇航員名人堂,并兩次獲得美國宇航局太空飛行獎章。
是唯一一位同時參與過挑戰者号航天飛機和哥倫比亞号航天飛機事故調查委員會的人。
兩所美國小學以她的名字命名:分别位于得克薩斯州和馬裡蘭州。
1994年,獲得塞缪爾·S·比爾德最偉大公共服務個人獎。
2013年4月,美國海軍宣布為了紀念Sally Ride而将一艘研究船以她的名字命名。
2013年,Janelle Monáe發布了一首名為《Sally Ride》的歌曲。
2013年,航天基金會授予Sally Ride最高榮譽——詹姆斯·E·希爾宇宙終身成就獎。
2013年5月20日,一場全國悼念Sally Ride的儀式在華盛頓特區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舉行。
就在同一天,Sally Ride獲得總統自由勳章,該獎章由她的伴侶Tam E. O'Shaughnessy在白宮的儀式上代為領取。
2014年Sally Ride入選了紀念多元少數群體曆史和人物的Legacy Walk。
2015年5月26日Google制作了一系列Doodle,紀念Sally Ride六十四周歲誕辰。
2017年3月8日登上Google慶祝國際婦女節的doodl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