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評論,首先向本劇緻敬,向曆史緻敬,将按照劇中所呈現的内容進行陳述,輔之以曆史事實,根據片中劇情和重大曆史時間節點來講述三個部分:主要劇情、晚清覆滅、北洋動蕩,閱讀需5分鐘。
一、主要劇情:
這部劇主要根據甲午戰争、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戰争、預備立憲、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之間的曆史,講述了重要曆史人物之間變亂交織的故事,宮鬥、守舊、變法、維新、洋務、權謀、私欲、公心、背叛、忠心等等成為該時代主要的代名詞。《馬關條約》《辛醜條約》不斷加深當時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同中華民族、人民大衆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百姓對安穩生活的渴望同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形成慘烈對比,主要涉及的社會領域包括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重現将這三十年間的戰火紛飛的曆史展現在觀衆面前。
二、晚清覆滅:
晚清的覆滅是曆史的必然,曆史進程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作為晚清四大名臣,成為延緩清廷生命的國之柱石,也是洋務運動中主要的地方代表,從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内軍械所到1895年李鴻章組建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短短34年時間,客觀推動資本主義在封建主義中的萌芽和發展,同時也為後序不同派别激烈鬥争的出現創造了曆史條件。

1895年甲午海戰的失敗,割去的台灣和澎湖列島,還有兩億兩白銀的賠款讓光緒知恥而後勇,啟用康梁進行維新運動、維新派大刀闊斧的改革僅僅持續百日就遭遇慈禧為代表的守舊派在1898年發動的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慘遭殺害,光緒被軟禁十年,變法失敗。戊戌政變本質上是慈禧、榮祿為代表的守舊派和光緒、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之間的激烈鬥争,兩派無論誰勝誰負,都會影響曆史的進程。
慈禧在政變中的勝利,隻是讓清廷苟延殘喘了近十年,而如果袁世凱帶兵包圍頤和園并囚禁慈禧,光緒勝利,那麼以君主立憲為标志的政體将有極大的希望照進現實,不論實君立憲還是虛君立憲,都将大大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清廷的綿延将成為現實。兩派中間人物袁世凱的北洋軍成為兩派争取的最關鍵人物,奈何袁世凱出賣光緒,曆史在這一刻發生轉折。
1901年簽訂《辛醜條約》,同年李鴻章逝世,清末新政開始。甲午戰争失敗後光緒的維新變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争失敗後慈禧的清末新政,細細思考,兩次變法的相同點竟然是何等的相似,都是過于激進的好戰思想讓戰局走向失敗,都是自我反思、自我圖強的表現、都是為了維護清廷最後的統治。兩次變法的最大不同點在于群體的不同,維新變法是光緒和康梁主導,而新政變法是慈禧和袁世凱主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清末新政就是維新變法的延續、更替和叠代。那麼,如果光緒在戊戌政變中成功,那麼八國聯軍侵華戰争不一定會輸,新政也不複存在。這兩次變法短短幾年的時間,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新政所施行的預備立憲,本質上就是為延續慈禧個人統治而量身定制的封建專制主義的延續,立憲是假,專制是真;民主是假,獨裁是真;變法是假,守舊是真;愛民是假,欺民是真,清廷失去了人民的信任,也就一定會覆滅。


1908年,在慈禧行将逝世之際,光緒在戊戌政變失敗後,迎來了自己第二次親政機會,奈何自己的孤傲讓自己再次失敗,戊戌政變差一點的成功,和這一次差一點的成功,卧薪嘗膽十年,終究帶着滿腔抱負飲恨而去。
1912年,末代帝王愛新覺羅·溥儀退位。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2年,從秦王赢政統一六國稱帝到末代帝王溥儀退位,曆經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2133年的封建專制結束,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将到來。
三、北洋動蕩
北洋軍是出自于李鴻章之手,如果不是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就不會出現袁世凱所操練的新式陸軍,要講述北洋軍閥,就不得不提到袁世凱。袁世凱,不得不稱為一個大是大非的人,大是就是讓清朝和平讓權,是一場不流血的政變,大非就是稱帝,把圓滑、投機、精明诠釋到了極點,先後投奔李鴻章、榮祿、慶親王奕劻,最後竊取辛亥革命果實,成為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後人評價也莫衷一是。這一部劇,幾乎也交代了袁世凱是怎樣一步又一步從無名小卒、到新政改革大臣,再到大總統,把劇名亦可改成是袁世凱傳。
1913年,袁世凱把政體從責任内閣制變成總統制,議會和内閣完全淪為袁世凱個人的獨裁專制的工具。袁世凱在經過宋教仁案,越過法制私自處理趙秉鈞,繼而爆發二次革命,旋兒趁機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已經獨攬大權的袁世凱在控制議會和内閣後,開啟了自己的獨裁專制,完全背叛辛亥革命。
1913年9月,讨伐袁世凱專制主義的二次革命失敗,國民黨一盤散法,資産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一覽無餘,專制和共和,在此時變得具體化,至上而下還是至下而上,民主中的專制,專制中的民主,成為孫中山再次深入思考的問題,民族民權民生演變于美國的民有民治民享,到底是民主多一點還是專制多一點成為孫中山思考的問題。

然而縱觀其一生,袁世凱是從清朝走向民國的人,雖然剪了辮子,但皇權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與其說是各種勸其進位的所謂民意,倒不如直接說就是他自己的無限私欲和權欲徹底暴露。袁世凱倒是很善于使用各種手段,把敵人變成家人,把家人變成敵人,袁世凱倒是很愛錢也很舍得用錢,袁世凱用清廷的錢,把清廷的北洋軍變成自己的袁家軍,用錢換取慶親王奕劻的信任。
1915年,袁世凱稱帝,盛極而衰,北洋走向失控,各省紛紛獨立,袁世凱楊度為代表的實君立憲派宣告失敗,北洋内部開始土崩瓦解,段祺瑞逼宮袁世凱重獲總理之位,張勳在徐州準備為清廷複辟帝制……北洋軍閥割據混戰的時期開始了,直到1928年北伐軍攻克北京,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北洋軍閥混戰結束。
與此同時,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十年序幕已經拉開,但是,一個嶄新的政治力量走向舞台中央,星星之火,已然有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