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故事内容聚焦于社會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全片鏡頭語言内涵豐富,将“自行車被偷”一事拍的極為逼真寫實、把主人公尋車過程的孤獨感和面對外界壓力時的無助感體現的淋漓盡緻,将社會與人的關系思考寓于其中,入木三分的揭露了主角找自行車過程中的心态變化所反映的社會問題:
為何裡奇如此執着于自行車?因為自行車象征了工作、全家往後的主要收入來源,因為自行車價格昂貴,全家為買車不惜當賣床單,追根究底是家裡實在太窮了,一輛自行車就足以傾家蕩産。
但從裡奇追尋自行車,卻始終未落得圓滿結局的悲慘經曆來看,還有一層原因,在于他心裡層面的老實而死闆。
在一次又一次的追逐中,裡奇一心紮進找車的盲目心态裡,對自己認知外的其它途徑都概不考慮。找車伊始他曾路過共産黨開會的地下大堂,但他視而不見;追尋老人時他也誤入正做着禮拜的教堂,可他仍然抛開教會人員的勸阻、一心隻奔向那張自認為是唯一救贖的窄門,然後呢?他又一次跑了出來,可仍然無法尋見他的車子,也找不到未來生活的出口。後來他終于找上了小偷的家門,然而手無證據,最終寡不敵衆,隻得被羞辱一番。

所以在本片的最後他也仍未學會變通,放棄掉早已找不回的車子,去尋找一個新機會,轉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去偷車子。在做出這決定前,他徘徊不定過無數次,最終生活的壓力逼迫他成為一名小偷,而骨子裡的保守和不知變通卻又讓他奔向一輛正停在家門口的車子。

于是他毫無疑問的被衆人追趕、被從車下拽下來,在兒子面前成為人人喊打的小偷——可這難道是他的錯麼?

警察曾說,這樣的案子他見過無數次,不僅在羅馬,整個意大利都是如此。在當時的意大利、當時的羅馬,這樣不參與政治活動也不信仰宗教,更不懂得投機取巧、行卑鄙手段的老實人難道在少數嗎?他們不懂政治也不懂神,他們隻知道自己要生活要養家,因此他們執着的永遠僅僅盯着那一個方向跑,永遠也離不開自己的軌道。

他們“愚笨”麼?那麼又是怎樣險惡的環境讓“愚笨”的他們都要不得不用上奸詐的手段來謀生?

結尾裡奇一言不發的牽着兒子的手,孤獨而遲鈍的走進人潮洶湧的公交站台的長鏡頭,極好的表現了這一點。

不賣慘、不誇張、不強行美化或醜化,這樣逼真而寫實的手段所塑造出的社會底層人物才是真真正正的普通人、老百姓,才是最真實的現實主義,拿此片對比前陣子上映的抓娃娃,後者簡直假到離譜,拿普通人的人設來賣慘、吸引觀衆的共情,實際上情節設計的細節粗糙不堪,整體天馬行空,是負面的魔幻、負面的現實主義,看到這些打着現實主義的名号出來賺票房的大爛片,不禁想要大聲呼喊“還我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