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原本以為可能是最佳外語片提名,居然真的提名最佳影片!

是沖着西島叔來看電影,看完感受到很大的震撼。這震撼來自語言帶給我的沖擊,有聲的:是劇裡多語種話劇傳達出的,也是在車裡家福對着磁帶練習台詞傳遞的,還有音講述故事時的節奏,以及高槻在車裡一大段的獨白;無聲的:劇中的手語,家福和渡利在車上抽煙,還有車駛入渡利家鄉時突然的靜默。我想大概我之所以覺得後勁十足,主要的原因是我并沒有看過電影中涉及到的文學作品,我以一個純粹觀影者的視角,不帶一絲對原著先入為主的感受來看劇情的展開。

所以我是一點一點沉浸其中。

以上那些震撼就是在這種沉浸式觀影中體會到的。

然後回過頭來讀完了原著,了解了契科夫的《萬尼亞舅舅》,再看一遍的時候,為劇本的構架編排感到震撼。

電影想要講述的主題是什麼呢?我覺得還是交流。家福、音、渡利、高槻、還有劇中那些話劇演員們,語言體系不同不重要,甚至連聲音都可以沒有,(手語、日語、英語、韓語、以及其他國家的語言)混雜的語言背後,反而讓觀影者更關注交流的實質:情感的表達。

我是被這種細膩的情感震撼了的。三個小時,我們看見家福逐漸正視自己的懦弱,看見高槻一點點找到自己的“心”,看見渡利放下了過去,還有那輛左舵的車中家福與渡利空間的變化,很細膩地緩緩地呈現出來。

電影中大量的台詞可以讓人回味無窮,而沒有台詞的部分也同樣讓人回味無窮。

當然,光是看到西島叔本身就已經讓我浮想聯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