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抗日戰争題材的電視劇,我想大多數人腦海中的第一時間浮現出的就是八路軍戰士們吹響沖鋒号、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的畫面,這幾乎都快要成了一種“刻闆印象”。然而,近期播出的抗戰題材電視劇《歸隊》卻在開篇就打破了這種刻闆印象,我們看到的不再是熱血的集體沖鋒,而是一個在寒風中臉凍得發紫、從馬糞中扒拉出未消化的玉米粒下咽的孤勇戰士。之所以這部劇如此的特殊,是因為它向我們講述了中國抗戰史上一段極為特殊的存在:東北抗日聯軍。

...

1

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抗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占領東北,建立了僞滿洲國,企圖将這片黑土地變為殖民地。也就是在此時,中國共産黨所領導的遊擊隊,聯合東北各地方抗日義勇軍共同組成了“東北抗日聯軍”,開始在白山黑水之間,為打擊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展開了不懈地抗争。

與當時國内其他戰場相比,東北大地上并沒有大規模的正規軍,抗聯的戰士們很多都是由農民、獵戶或者教書先生等普通老百姓組成,他們在民族危亡之際自發拿起槍,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展開了長達十四年的艱苦抗争。在沒有後方補給、缺衣少食、甚至連子彈都要反複撿拾利用的艱難情況下,他們卻以血肉之軀在白山黑水間與敵人周旋,十四年間共斃傷日軍及僞軍共20多萬人,牽制關東軍70多萬,書寫了中國抗戰史上最頑強的抵抗篇章。

而在這十四年的抗争中,無數的抗聯将士們也将自己的熱血抛灑在這白山黑水間。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将軍。1940年,與日軍周旋許久的楊靖宇将軍在戰鬥中犧牲,事後日軍在解剖他的遺體時,發現他的胃裡面一粒糧食也沒有,隻有草根和棉絮,連日軍都稱其為“英雄”。

這就是東北抗聯,它的曆史既偉大又悲壯。而《歸隊》便是從這樣的曆史脈絡中生長出來的,這部劇聚焦抗聯一支失散的小隊,通過他們的故事,将這段鮮為人知的曆史帶到我們面前。在這部劇中,并沒有将鏡頭簡單停留在戰争戲碼上,而是通過細節還原了抗聯的生存困境:凍得發紫的雙手、破爛的棉襖、用野菜充饑的無奈……這些畫面不僅展現出了戰争的殘酷,更讓我也仿佛置身于那個冰冷卻熾熱的年代,與抗聯戰士們同呼吸共命運,對這些普通戰士的堅韌肅然起敬。

2

在以往抗戰劇中,對主角人物的塑造往往都是采用“英雄傳奇模式”,但《歸隊》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徑,它是以魯長山帶領的失散小隊為載體,構建了一幅草根英雄的群像畫卷。在這些角色中,沒有一個是“高大全”的形象,他們會害怕、會争吵、會迷茫,我在這部劇中看到的不再是傳統抗戰劇中那種高昂的英雄主義,而是普通人面對生死時的複雜情感。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集裡,李乃文飾演的湯德遠在突圍路上遇到了身負重傷的李二毛,兩人雖不是來自同一支部隊,但湯德遠卻并沒有抛棄這個戰友,依舊拖着他在深山老林裡尋找走出去的路,但當兩天過去後,面對二人的困境,湯德遠無奈之下隻能尊重了李二毛的選擇,但當他離開後,他的内心卻在進行着複雜的鬥争,最終,他決定不抛棄戰友,然而當他轉身返回時,一切都為時已晚。

正是這些“普通人的矛盾”,讓這部劇更具真實感。它跳出了傳統抗戰劇的窠臼,用許多個體的故事,串聯起抗聯戰士的集體抗争曆史。也讓我們看到英雄不再是天生的,而是在困境中一步一步被塑造的。

3

《歸隊》的亮點不僅在于其對于普通戰士的刻畫,更在于其從整個社會底層出發的叙事視角。

在跟随着失散小隊的戰士們的腳步逐漸“歸隊”的同時,一副當時東北底層社會的大畫卷也在我們面前逐漸展開。我們不但能看到敲骨吸髓的黑心礦主、唯利是圖的棺材鋪老闆,也能看到舍命報信的村民、敢愛敢恨的酒館老闆娘、堅守大義的土匪等。劇情裡充滿了對複雜人性的展現,也讓這段曆史變得離我們更近了一些。

在劇中,對于“蔥山小白馬”及其帶領的土匪組織就是這種底層叙事典型的代表。一開始,他們是以一種反面的角色出場的,但當看到侵略者要強暴同胞時,毫不猶豫便出手相助,而在後面的劇情中,從受傷的老三的口中我們也能得知,這些人其實原本也都是普通的老百姓,隻因為不願意家園被侵略者毀壞,而迫不得已走上了這條路。從劇情的發展脈絡,也結合曆史的大背景,我想這支土匪,最終會在魯長山等人的感召下,加入抗聯的。

可以說,《歸隊》這部劇讓抗聯的曆史不再是遙遠的教科書,而是從底層視角出發,将鮮活的故事呈現在我們眼前,講述一個與每個普通人息息相關的故事。

4

《歸隊》,并不僅僅是直觀層面的“物理歸隊”,更是一種深層次上的“時代歸隊”。對當下的年輕觀衆而言,東北抗聯的曆史或許并不熟悉,甚至覺得它離自己很遠。而《歸隊》通過這種“草根視角”,讓我們得以從“民”的角度重新進入那段曆史,去理解平凡人的勇氣與犧牲,從而在精神上完成一次與曆史的對接。東北抗聯的曆史不是遙遠的傳奇,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民族記憶。“歸隊”也并不僅僅是劇中人物的選擇,更是我們每個人與曆史、與民族精神的一次歸隊。

曆史并不隻是宏大的口号和戰役,更是由無數普通人的血與淚、勇氣與信念共同彙成的滾滾洪流。希望這部《歸隊》,能成為年輕一代理解東北抗聯的入口,也成為我們在喧嚣時代裡,再次聆聽平民史詩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