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樹麗

...

好影推薦

寫在前面:

五一假期我沒有選擇出遊,而是首選觀影《維和防暴隊》。我選擇這個體裁的電影一方面是我有軍人情節,我崇拜英雄;另一方面我喜歡王一博這個孩子,所以他參演的電影我自然不會錯過。

在觀影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維和防暴隊》是一個語篇,我們會從哪些方面進行教學設計呢?

我們必須明白教學設計的起點是語篇研讀,而我們想要讀懂這個語篇,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是什麼”,“為什麼”,然後我們才能理解“如何做”,從而完成我們的教學設計。

01.是什麼(what):維和部隊和維和防暴隊

在觀影前我做了備課,首先我百度了“中國維和部隊”,我們必須了解這些背景知識或者說這是常識,這樣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讓我們感動的故事,我們可以從這個故事中挖掘出更多的信息。

...

了解維和部隊

我們在影片中看到很多UN的字母,UN是united nations(聯合國)的縮寫,我們的維和部隊被稱為“中國藍藍”,我們從影片中也可以看到我們的維和警察都戴着藍色的貝雷帽或藍色鋼盔。

...

維和警察

但是影片裡出現的是維和防暴隊來自警察而不是部隊,這又是我們必須了解的一個知識點——維和警察防暴隊。

1998年,為适應國家總體外交需要,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選派公安民警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1999年,公安部黨委将維和警察培訓任務賦予中國人民警察大學,這所學校開始承擔我國維和警察、成建制維和警察防暴隊、常備維和警隊、駐外警務聯絡官和外籍警察培訓任務。
2000年,中國維和警察培訓中心在中國人民警察大學挂牌成立,成為“中國維和警察的搖籃”。目前為止,學校已向聯合國任務區派遣維和警察2691人次。維和警察們在這裡進行嚴格的培訓,接受聯合國甄選考核後出發,将和平與希望帶往任務區,向全世界展現了我國積極參與全球和平事業的負責任大國形象。02.為什麼(why):導演拍《維和防暴隊》電影的目的是什麼呢?

燃動作大片《維和防暴隊》影片取材自中國維和警察真實事件,講述中國維和警察防暴隊隊員海外執勤時鮮為人知的生死時刻。影片由劉偉強監制、李達超執導,黃景瑜、王一博、鐘楚曦領銜主演,歐豪特别出演。

導演李達超表示中國維和警察為了守護和平貢獻良多,他們的辛苦付出值得被所有人看見,他希望能有這樣的一部電影表達中國維和警察的使命與擔當,記錄他們在海外執行任務的點滴,讓更多的觀衆了解這一偉大的職業。

為了表達對中國維和防暴隊的敬意,參演的演員全部接受真實的訓練,練到嘴巴和鼻子都是“土”是常态,同時演員們還接受了持槍、開槍、槍械準備等專業動作的培訓,劇組也邀請了多位曾參與海外維和任務的原維和警察在片場全程指導,嚴格把關每一個動作細節,把他們當着新兵來嚴格訓練。

當然在拍攝維和防暴隊在廣場遭受不明真相的群衆毆打的那個場面的時候,那是真打,雖然演員都有不同程度的受傷,但唯有痛才更懂得不易。

單從這一點上,我們緻敬參演的演員,當然從影片中我們更真實感受到和平的不易,我們中國維和部隊對維護世界和平所作出的重要的貢獻,聯合國授予全體維和警察“和平勳章”就是最好的證明和最大的确認。

03.電影講了什麼故事?

《維和防暴隊》故事取材自中國維和警察的真實維和任務。影片總顧問、曾2次赴海外參與維和任務的警官林志幹表示,那次任務堪稱他維和生涯“最危險的一次行動”。當時該任務區國家機器癱瘓,社會局勢失控,不法暴徒企圖刺殺議員,而他們的任務正是要解救并護送人質。重重的路障、暗中的埋伏、不斷的冷槍都無法阻擋“中國藍盔”的一往無前。

04.問題追問:我們中國為什麼要去維和?

在電影前半部分,我們看到的是慘無人道、喪心病狂的種族屠殺,地上躺滿屍體的畫面讓人心寒膽怯,這時候我們特别感恩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感恩我們的國家給我們的安全感。

如果沒有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及時介入,如果沒有有效阻止不同派别的武裝沖突避免悲劇的發生,如果沒有維和部隊的出現,戰亂地區流離失所的難民就會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得不到衣物、食品和飲用水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甚至會因饑餓和疾病引發瘟疫造成難民的無辜死亡,所以我們中國軍人有責任出國維和,更何況我們是大國,我們有責任維和世界和平,我們重要從來都是以行動證明一切,我們要維護的是人類文明的底線,讓更多人有活下去的機會,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讓世界信任中國。

當然走出國門我們就會倍感祖國強大,透過硝煙乃知使命光榮,曆經戰火更知和平寶貴,我們才能更深入思考我們活着的意義。

05.如果我們面對異國他鄉不公正的對待,遭受惡意的毆打或槍殺,我們是否會動搖信念?

電影裡面有幾個鏡頭特别虐心,我們為了保護人證一路遭到槍擊炮轟,我們失去了自己最親愛的戰友,甚至還面臨用人質換取戰友的抉擇,我們會如何選擇?我們是否會動搖信念?

我們必須明白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我們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意味着随時做好犧牲的準備,信念都是非常堅定的。當然我們個人在面對戰友情和大局觀的情況下,自己沒有決定權,我們必須服從命令。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維和部隊是聯合國的部隊,其行動必須接受聯合國的指揮和命令,我們自己也是沒有決定權的,聯合國安理會不下命令,哪個國家的維和部隊也不能擅自行動。

06.影片圍繞主題意義設計的主題線有哪些?

影片故事方面,《維和防暴隊》則是用“發現與護送證人”主線,輔之以中國維和部隊的日常工作内容。影片的故事講的是護送證人的過程當中,遭遇恐怖分子的襲擊,恐怖分子人數衆多,并且占據有利地形,我方維和部隊人員如何以少勝多的故事,這樣的槍戰沖突高潮戲份,在國内槍戰片當中,屬于場面頂級的。

07.電影最燃的部分是什麼?

電影中最燃的部分應當是王一博的三次開槍。

第一次是果斷開槍。恐怖分子的狙擊手在廣場上射殺平民,并且向我方維護部隊人員挑釁,國際維和組織給出的指示則是保持鎮定,不允許擅自開槍,而王一博面對挑釁果斷開槍,打掉了這名狙擊手的手指,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血性。

第二次是瞬間選擇不開槍。我方展開人質營救任務,已經将恐怖分子包圍,在無線設備當中,王一博發現人質中可能存在一個未成年人(誤判),這個時刻他選擇了不開槍,因為仁慈造成了戰友受傷,但不對未成年人開槍是和平的底線,他這個選擇呈現了人性的光輝。

第三次是影片最後恐怖分子的狙擊手最終放下的狙擊槍,沒有射殺人質,這是一種槍戰人員最終覺醒的訊号,是思考之後的止戈,是中國維和部隊帶來的影響與自我覺悟。

當我們把這些問題加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的這個語篇設計其實就已經完成了,當然我們在設計的時候,可以依托英語學習活動觀,從“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來進行排序。

最後我想說“如何我們班上的孩子們看了這部影片,他們是否會有所觸動甚至改變呢?他們會有哪些改變呢?”這些都可以拿來做問題鍊的設計。

但我想說我觀影的過程中遇到一個四年級的男孩,他一個人來看這部電影,而他的媽媽在看另一部電影,這個男孩告訴我他喜歡警察,他喜歡槍戰,他覺得學好英語很重要,他覺得軍裝是最酷的衣服……

我和這個男孩聊了很多,我為他驕傲!

奉獻一個彩蛋:我看完電影發現我的電影卡丢了,放映廳找了兩遍沒發現,于是想着去補辦一個,結果在前台發現了我的電影卡,原來有人撿到後交給了前台,失而複得的感覺讓我感到溫暖,感謝熱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