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着學校三秒卡一次的網速再看這部電影,卡頓着看,把放大再放大,就發現了不少之前未發掘的東西。

首先是布景。

沉悶的畫面被各種裝置點亮,但卻不花哨,墨綠的地毯淡藍色的燈光,接吻時的背景是紫色的,還有那個巨大的紅色亮面螺旋槳。安東尼奧尼的畫面帶有一種懸在真實與不真實,現實與浪漫中間的趣味性,他的眼光太前衛,以至于看完後我怒而購買ccd實現自己的複古夢。

...

車,電影裡出現過很多次男主角在車内的畫面,雖然是車,但要敞篷,一下子視野就開闊了,男主角男主角也有的是空間容他放蕩不羁了,從車裡看向車外,那就更有料了,淡藍色的車座和黑色的地面,感覺安東尼奧尼喜歡的畫面總是蒙着一層灰,不明豔,但也豐富。

...
...

安東尼奧尼完全不怕撞色,這種大膽的設計幾乎貫穿了整部影片。被漆成藍色紅色的樓房閃過去,然後把進度條來回拉個好幾遍,再擡頭感慨。

“安東尼奧尼!重新漆的樓房竟然隻出現了幾秒鐘!”

果然藝術家們都不在意,他們追随的是片刻的驚豔,換作是我,我估計要給樓房好幾個特寫!

...

還有這個玻璃反射,實在是太精彩,雖然現在很多電影都用了鏡面反射把兩個處在較遠空間的人囊括在一起,拍出了若即若離的感覺,太前衛了有點!深入解讀一下就直接對應了兩個人的關系,與此相同的還有接下來的鏡頭。

...

用窗框,門框,牆壁,還有其他豎立在畫面中間的物體隔開兩個人這種拍攝手法依舊能在安東尼奧尼的電影裡找到範例,可以說本片裡男主角的拍攝工作室就是一個經典的片場,各類顔色結合的毫不突兀,人物調度也片段鮮活不無聊,兩個演員的肢體動作也很耐人尋味。

...

這場裡男主聽到電話鈴聲接起電話,結果電話在沙發下面,太怪了,但在安東尼奧尼的調度下竟顯得異常平常,就感覺電話就應該在沙發下面一樣!

然後就自然而然的讓觀衆接受了綠色這一大背景,正片二十多分鐘,正式進入尋找攝影的本質這一主題。

...

電影裡的綠色很好看,雖然畫面一延伸到大草坪,就有點迷失方向的感覺,男主角從樹後不停改變位置,被拍的兩個人也不斷運動,從緩慢移動轉到女主追逐男主,從慢到快。

換句話說,安東尼奧尼用電影空間加強了電影的節奏感,讓角色即便處于空曠的環境下也能緊張起來。

...
...

這張出現在男主角攝影集裡的照片應該算是彩蛋吧。

照片裡的人是本片的編劇科塔薩爾。

從照片就能看出他與故事相同的氣質了,能寫出“好吧,最好今天就出事。”這樣的台詞,當然也不是一般人啦。

當然,提到《放大》這部電影,被讨論最多的還是結局那場命案到底存不存在,我個人認為是不存在的,結尾那場球賽就是證明。

放大其實就代表什麼也看不清什麼也看不到,而nothing就是一切。

但我認為幻覺本身是存在的,就像我們睡覺時做夢,隻不過現實和夢境被混淆了而已,最後留給我們的感覺也是真實的,惶恐,激動,好氣,全都是真實的,而這真實其實也源于我們自己,大概隻是因為我們真實存在而已。

第一遍看放大,感覺男主角是個偏執傲慢的人。第二遍看放大,把男主角拍到的場景錯記成了偷情。第三遍看放大,才感覺男主角是個挺有意思的人。

他的舒适圈是流動性的,當他在自己的攝影工作室,他可以成為一切的主人,肢體感覺行為都要聽從他的派遣,他傲慢,沒有禮貌,把模特視為物體,更直接把别人留在房間裡,自己卻大搖大擺的開車離開。他叫模特鳥兒,試圖尋找到自己強烈存在的證明。

...

但與他在攝影棚裡沒有禮貌的表現相比,古董店裡的他卻熟練了些,那是因為他擺脫了攝影師這個值得他自滿的頭銜(根據他的攝影集也可以了解到他确實在攝影這方面很有實力

...
...

他沖破的第一層舒适圈是攝影棚,他要尋找真正的攝影藝術,所以走出去。

在我看來男主角是個自閉又傲慢的家夥,隻是感覺。

...

影片裡的感情部分,就像是兩人在紫色布景後面的橋段,不能歸結到愛,那隻是一種吸引,互相吸引,調戲與渴求之間的吸引,僅此而已。

以我最愛的一張截圖為結尾吧,感覺躺在縱貫線上,出口被堵死了,但我毫不在意,畢竟存在就是虛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