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思潮大解放時代的典型衆生描繪,對人與環境的關系的深刻探尋。世界到底是我們内心映射出的樣子,還是有所謂上帝所看到的所謂客觀視角?
每個人心中對“真實”的定義都不一樣,對于樂隊的樂迷,樂手砸爛的吉他的價值是真實的,而在路人眼中卻一文不值;在攝影師眼中,鏡頭下的世界是真實的,而在别人的追問之下,鏡頭下的兇殺案又充滿了疑點;在女模特的眼裡,開party的房子是巴黎,在攝影師的眼裡卻是充滿混亂的場所;在辦成小醜的學生眼中,空氣網球是真實的,而在觀衆眼中又是不存在的。最後,男主也撿起空氣網球,畫面甚至傳來擊球聲,真實與虛無的邊界已經變得模糊。
越是想探求真相,對事物放得越大,似乎越是無法看清真相。世界的意義究竟是可以客觀認識的,還是如存在主義者所認為一樣,是被人所賦予意義的呢?不過當我們在讨論這些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導演根本沒想告訴我們答案,因為正如本片想表達的一樣,“真實”的價值标準是不存在的,看完電影,很多人都會變得更加困惑,一頭霧水。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迷茫,思想的解放促使我們思考更多的問題,“搖擺倫敦”的年代更是嬉皮士到處流行,文化更加多元,思想交鋒更加激烈,對世界的懷疑越來越多,産生迷茫和空虛好像是必然的。或許《放大》這部電影本身導演也并沒有想表達出這麼多想法,就如很多被人們認為是“過度解讀”的電影一樣,其實所謂“過度解讀”并不是什麼很值得批評的事情,難道不正是對事物真相的探尋才讓我們不斷發生思想的進步和創新嗎。就像本片結尾展現的一樣,真實和虛幻或許本來就不存在很明确的界限,不同的解讀因人而異罷了,人是有主體性的,我們自己所經曆的所感知到的就是“真實”的。電影裡,一開始攝影師的相機代表了所謂的“客觀真實”的世界,但最後攝影師自己都開始懷疑這作為“客觀真實”的真實性,我認為也是人逐漸成長,逐漸主體化的過程。
電影并未聚焦于兇殺案這一故事,而是聚焦于攝影師的瑣碎生活,通過零散的事件來反映男主的人際關系。現在似乎很少有人這麼拍電影了。其實文字也可以完成叙事的任務,而影像的獨特之處在于可以表現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更加細膩的關系。攝影師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西方社會的一個典型縮影,導演通過他的視角來對當時開放的社會風潮和習慣進行反思,對人與人的關系進行探讨。 安東尼奧尼的電影裡人與人的關系從來都很疏離與脆弱,兩個女學生與攝影師發生關系之後,攝影師卻不耐煩得離開了。攝影師去找出版商朋友時,他卻沉迷于毒品意識不清。攝影師誤入地下樂隊的livehouse,卻像一個闖入者格格不入。這是不是也是社會變革與分化帶來的影響?人們很難和周圍的環境與人割裂,卻又常常感覺無法融入環境,這也是很多人焦慮與痛苦的來源。直到現在我們還可以讨論這個問題,似乎已經有些老生常談,世界變化得越來越快,傳統的觀念不斷受到挑戰,科技的發展使人們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社交媒體也讓人與人的關系變得更加疏離,這也是我們看似越來越容易接觸到世界,卻越來越難以理解世界的原因之一。
總之,《放大》可分析的太多太多,它是對社會與環境放大之後的探讨,也是對人内心世界的放大探索。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沒有答案,人生或許就是沒有答案的。就像畫家的那幅立體主義的畫一樣,一開始隻是一團糟,慢慢漸入佳境,生活也是從混亂之中慢慢探索,我們永遠都活在探索的路上。
PS:服化道設計超棒,色彩與構圖一流,看完之後腦子裡都是公園裡滿屏的綠色,這綠色掩蓋之下正是這世界的真真假假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