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電影人在行業裡摸爬滾打蹉跎半生,到頭來又回到制作學生作品的情景讓人唏噓不已,甚至短片呈現出來的質量還沒有學生畢業作品來得可觀,就如同為了好看回爐重塑卻又把自己變得面目全非般的戲谑,節目呈現出了作為當代青年導演的窘迫,沒錢想來學東西的,想要空手套資本的,想要炒作拿名氣的比比皆是,而節目的初衷恰恰是為了扶持青年導演,但最後還是淪為了輿論熱點的制造工具。與另一個演員競技類的節目如出一轍,用為了中國電影未來的話套人民百姓口袋裡的錢,而電影産業正是因為這樣假大空的商業運作模式而失去了原本的光輝,其中文藝片與商業片,學院派與野路子之間的抗争,争議所被放大的矛盾便是這個節目嘩衆取寵的噱頭,而這些噱頭完全是沒有意義的,就像這檔節目一樣,它播出的價值就是為了關注而關注,關注明星關注演員關注電影關注青年導演,當電影人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時雙方的目的自然就達成了,可是節目另辟奇徑用獨特的方式譜寫了一本當代導演勸退指南,就是明明白白告訴你,沒有錢不要搞電影,當畢志飛,李誠儒等一些人出現在這個節目時,節目的娛樂性就已經拉滿了,在娛樂性加滿的同時其遺失的卻是對電影的真誠和敬畏。電影是開放的,創作是自由的,當它被一些所謂的框架套住亦或是被特定的規則而禁止時就會向應試教育考試下所敷衍出來的答題模闆,解題套路轉變,而這一轉變正是中國電影堕落的源頭,所以說來看節目找樂子可以畢竟能請到郝蕾,齊溪,楊千嬅,關錦鵬等人還是很有看點的,但是如果來輪影片質量和導演水平高低完全是大可不必,因為它所帶來的影響将會是對未來中國電影市場毀滅性的打擊,如果我們一直沉浸在自捧自吹當中,中國的電影将永遠不會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