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差館》拍攝于春運期間坐落在廣州站旁的一所公安局裡,該片真實地記錄了警察在臨近春節時忙碌的工作和他們在工作時所面臨的各種難題。導演用冷峻、殘酷的鏡頭聚焦在車站派出所裡來來往往的底層人民,用一家小小的派出所反應出了百态的人生。
影片主要以警察幫助有困難的人為記錄的角度然後展開。導演選取派出所作為拍攝地點,以警察和有困難、有訴求的底層人民為拍攝對象,為觀衆更好地呈現出了警察工作時遇到底層人民“要回家”“要吃飯”這一系列無理要求的無奈,也讓觀衆了解到了底層人民生活的不易與艱辛。當拾荒老人、打工人等社會群體反複出現在派出所中,出現在鏡頭裡時,一些當前社會所存在的問題也随之浮出水面。但那些問題有大多數是警察無力解決的。例如那些底層人民的吃飯、住宿、回家、讨要工資等問題。由于這些群體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在思想上逐漸形成了無論有什麼困難,不管警察能不能解決都找警察的固執,而這種固執的思想正成為了警察工作上的一種負擔,在他們反複對錢财的索取之下,警察本着人道主義的精神盡量能幫就幫,但他們提出的一次次、無止境的,過分的要求,使得警察隻能将他們趕走,此時紀錄片的真實和冷酷在屏幕前為我們展現得淋漓盡緻。
在聲音處理方面,導演放棄了對音樂的使用,而該用同期聲,以客觀的鏡頭引領觀衆直面社會現實。全程沒有解說詞、字幕介紹影片的内容,隻有火車站嘈雜的聲音和幾個人物之間的對話,它将現實的聲音完全暴露在影片中,生活的氣息撲面而來瞬間讓觀衆擁有代入感,而對人物之間的對話毫無幹涉的背後是導演對現實生活的尊重。
該片在畫面處理上也大有看頭,導演主要運用了大量的固定鏡頭和跟鏡頭還有中近景的景别來記錄一個又一個事件的發生。在固定鏡頭下的攝影機成為了監控器以獨特的視角去記錄生活,但随着事情的深入發展它又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旁觀者以跟鏡頭還原了事件的全貌,這仿佛是導演在用“我的攝影機不撒謊”的宣言去告訴觀衆這部紀錄片的真實性。
在為影片命名方面導演也是下足了功夫。本片名為《差館》,差館二字在廣東話中正是派出所的意思,導演用片名為觀衆傳遞了影片中所記錄的地點和地區等重要信息,而對樸素、接地氣的當地方言的運用,顯現出了導演對社會底層人民的關注,還有畫面,聲音,拍攝手法等技術方面的設計更是體現了導演對底層人民強烈的人文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