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本質上還是父權制下的權利歸屬,所謂的弑父弑君也是依附在這個基礎上的。看得出來導演真的在很努力往中國式史詩的方向拍了,但在短短兩個半小時裡塞了太多東西,頻繁地切換視角和塞人物導緻本來就稀爛的節奏更讓人抓耳撓腮,甚至到結尾導演仿佛完全放棄了電影節奏這個東西,前半段被塑造成大反派的費翔草草領盒飯,妲己直接變成消失的她,朝歌城混亂到像極了有早八的水房(當然有第二部伏筆當我沒說),整部電影我都不知道他的立意點在哪兒,是家國?父子?蒼生?仁善?還是回歸?
仿佛是“大片”自動生成系統産物——幾無停歇的過溢配樂,體量龐雜的人物關系,人海戰術達成的大場面,可勁拔高的史詩向主題;然而其一體兩面的負面效果也顯而易見——走馬燈般的過場人物皆如提線木偶,人物建構幾乎為零(嚴重的标簽化呈現+簡單粗暴的二元化),缺乏邏輯立論和情感鋪墊,再麥克白化也是枉然;觀衆對劇情的推進是基于已知資料或角色之口,電影本身傳達的有效信息實在有限(就比如對這段曆史毫無興趣甚至有點厭惡的我就這樣一臉懵逼地看完整場電影),難得幾場安靜下來的文戲也淪為插科打诨或隻為展現視效奇觀(以及,特效仿佛是大網遊?)
不差,但也真算不上好。影片對過時文本做了較大修正,如紅顔禍水、命定論、纣王好色誤國……這些改動讓整個劇本更紮實,也更能被當下觀衆接受。但最終效果是,它成了一個相當規整的英雄成長故事,在立意上落了下乘。
如果僅僅在講“好爸爸、壞爸爸”,或是“倫理心”戰勝了“權力欲”,實際是把格局縮到了最小、最易懂,反倒不宏大、也不“史詩”了。
所以某種程度上,封神在百般革新後,又成了一部略顯陳舊的電影。它無非恢複了戲劇傳統,把英雄成長套用在了神話叙事之上,其對于“人倫”的歌頌,又很小家子氣,失掉了周人“泛倫理”的觀念和制度建構。
總之,它成一部相當大的小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