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小鎮,沒有倫敦的浮華和大城市的熱鬧,像是女主角在單口喜劇講的段子,這是一個貧瘠的小城市。它沒辦法成為倫敦的後花園,而女主角的生活更是苦上加苦。

在國内對于“毒母”的塑造有母親三部曲《春潮》,其餘還在慈母的叙事框架中。這部電影則展現了患有精神疾病(抑郁症)的母親是如何對待自己的三個孩子。母親長時間無法下床,失去了生活的能力。然後維持一個家的能力就交到了15歲的女主角身上。可是即便15歲的她完成了這一切,她的母親隻會忌憚家中的權力過渡,指責她現在是家裡發号施令的人。一方面,她希望15歲的她能夠代替她支撐起這個家,一方面她不希望女主角真的充滿力量和自信,而是時不時打壓她,貶低她。讓她自我厭惡,保持一個低自尊的狀态。女主角意識到了這一切,但她還是選擇一次次相信她。

女主角把房租交給她的時候,她用這筆錢買了一個小貨車,而她連駕照都沒有。其實這是一場誘哄加上挑釁,她不希望女主角真正離開她。這也就是女主角講的“我的生命中出現一件跟你無關的事,那就是單口喜劇。”這件事遭受了母親深深的嘲諷,母親對此表示憤怒。因為她不能行使母親的權力讓女兒再在她周邊轉。

女主角的自我厭惡阻礙了她向她人尋求幫助的可能,她的世界裡面所有人都是危險的,她學會的讨好就是利用自己的身體去做武器。她接觸到的世界也是充滿惡意,同學嫌棄她窮,有爸爸的家庭不懂她的辛苦,一個姐姐帶兩個弟弟妹妹。社區幫助和介入她也拒絕,她的自我隻在衛生間寫單口喜劇小段子的時刻發生,所以她被老師否定寫單口喜劇,她也沒有把寫滿段子的本子扔下去。愛好是她殘缺的生活裡面唯一的光。

戲劇老師看到了她的天分,她憤怒、敏感、聰明,而且不在乎她人。她和戲劇老師真的很惺惺相惜,一個是深信自己年輕有天份卻隻能在戲劇學校當老師的藝術狂,一個是年輕敏感的脫口秀演員。在最後她們緊緊地依靠在一起。

整體的故事設計都非常流暢自然,除卻強暴戲,受不了強暴戲還要設計成一個電影的高潮,(隔空呼喚小變态)而且一個強暴戲發生了二十分鐘,遊戲廳有那麼好拍嘛?給我的觀感造成了嚴重不适。我覺得劇本設計的話,單口喜劇表演那一段才應該是高潮,而不是後面她一講就哭的強暴戲。或者母女對峙的戲是高潮也可以。把強暴戲設計成高潮就覺得啊,是導演就想拿獎就想上價值才有這麼一出。

同情女主角,希望女主角成為優秀的單口喜劇演員,名利雙收,有充足的錢來去進行心理咨詢…(或者串個場去找絕望寫手的艾娃和黛博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