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EVA Air/真心為你》中提出的“心靈壁壘”的概念,在意識層面上論述了個體差異的絕對性。人與人之間,因為所處的成長環境不同,觀念、性情、想法也難免出現差異。個體間客觀存在的物質隔離,使得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在某時某刻完全知曉另一個人内心的想法,進而相互理解的真實也變得遙不可及。
或許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在人際交往中被拒絕、被猜疑、被疏遠……這些負性體驗進一步催化了我們在交流中對客體“演員”身份的傾向,使我們喪失了個體本我的地位,不再是作為内心想法的直接傳話人,而是内心想法的間接演繹者。我們對自己的原意進行修飾,把一句簡單的“我想你”演繹成無數旁言他語的堆砌。身處陌生環境的我們,面對不熟悉的人,可能害怕自己的意見被批判、受指責,甚至遭無視。我們出于保護自己,不受他人傷害的目的,潛意識地去選用更保守、更複雜的行為框架,避免受到直接對抗。在語言上強調敬語,在意見上反複疊盾,我們漸漸不再去觸碰他人,甚至不再表達自己。我們因此在社交中有了安全陣地,但相應的,我們的行為也失去了心靈的溫度,喪失了大部分原有的含義與效力。回顧疇昔,情感上的規避和語言上的修飾,宛若莫比烏斯之環,無限往複。
但實際上,這一現象本身的矛盾中正蘊含了其最終目的的統一性。人們畏懼差異,所以選擇修飾,而修飾的目的,正是為了存續内心深處對統一與融合的期許。人們因為想要“得到理解”而去交流,因為懷疑“得到理解”這一事的确定性而去修飾。兩者看似引足救經、戴盆望天,實則都由相同的動機來驅動——那就是人類這一物種深刻于原始記憶中的“理解沖動”。在遙遠的古代,原始人因外在嚴酷的環境和生存的需求走向了團體合作,在捕撈活動與生活活動中謀求和鍛煉“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去理解”的動機雖然仍然無法孵化“理解”的結果,但導出了人類數萬年曆史的延續發展,成為了人際交往永遠的正旋律。通過“去理解”,不同膚色、不同文化的人坐在一桌,相談甚歡、彼此投合;通過“去理解”,不同制度、不同體量的國家攜手合作,互利共赢、繁榮富強。在無法完全理解的滞隘前,“去理解”成為了人際交往的中心支柱,使人在“心靈壁壘”前找到了立足的位置。“去理解”的努力使人得以抵抗孤獨的壓力,使人不至于完全喪失交流,不至于重回孤島,不至于各自為營。
回到自我表達層面上,解決“情感規避”和“語言修飾”問題的關鍵也是去理解。身處陌生環境的我們,可以在情感上,求同存異、和合包容;在語言上,化繁就簡、直抒胸臆。人際交往——這場心靈的觸碰,需要的其實隻是直面心靈壁壘的勇氣,和一個開始。在很多很多年前,人類的進化也始于這樣的一個開始……
【電影之外】心靈壁壘與理解拯救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John Doe行為批判(中英)
這篇影評始于一個問題,由于這個問題,我最終寫下了這篇文字。因為這個問題是英文的,所以我的回答也是英文的,但為了方便閱讀,我最後附上了中文版。以下是這個問題和我的回答: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killer, ...
夢境構成的我們——淺論《陽光燦爛的日子》影像叙述的主觀性
影像的結構天然地存在着限制性,從事物作為被攝者而固定的那一刻起,事物就從原本無方向性、無視角性的真實環境中所剝離了,變成了有方向、有視角,并且是景深、色比、曝光确定的一個平面——影像在降維地毀壞事物多姿的模樣,這也是影像天然的缺陷, ...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論《紅毯先生》中的思想道德與法治
《紅毯先生》是一隻在批判現實主義荒原上奔竄的狟豬,因為周身芒刺所以遭人憚慴,因為隻影孤形所以希冀認可,一面渴望親密,一面又拒絕接觸,這是一隻迫不得已才特立獨行的豬,也是一隻自作自受才特立獨行的豬。衆所周知,社會是道德與法律交織成的關 ...
理想與現實的殘酷交響
青春太殘酷了,我們過早地擁有飽滿的熱情,世事卻很快來将我們擊倒。所謂“理想”隻是高懸于“現實”之上的一塊巨大而虛無的空白,人們卻喜稱是“天空”。青春太脆弱了,管你氣宇軒昂還是天賦異禀,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我們都一樣要長大、成熟,然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