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評,不能想象它是一部美國好萊塢電影。
馬丁斯克塞斯被稱為“電影社會學家”。用邊緣視角展現了現代人與生存環境的對峙與抗争。我想起來看賈樟柯老師《小武》的時候,曾經發現過一版馬丁,斯科塞斯主導的4k高清修複版本,了解到馬丁斯科塞斯很喜歡《小武》。
看完《出租車司機》之後,我就非常理解他為什麼會喜歡《小武》。
小武這個角色和這個出租車司機根本上就是同一個人。
《出租車司機》裡面的濃重西部片色彩,不過是小武在市場經濟社會裡面仗義走天涯後落寞結局的另外一種形式。甚至類似的我覺得可以說是一種翻譯。

兩部電影的叙事元素都有類似,都會有一些電影片段來折射人的内心。這雖然不算什麼高招,但是同樣的選擇,肯定可以印證他們的一些通性。

這兩個角色同樣對生存困境感到無力,同樣在親情,愛情,友情各個方面吃癟, 同樣的孤獨和貧窮。
馬丁斯克塞斯和賈樟柯老師其實在不同的文化環境和人生經曆之後有了同樣的感觸。
但相較起來《小武》比不上《出租車司機》那麼老練成熟。人物上小武沒有司機果敢灑脫。

叙事結構上,出租車司機也比小五要渾然一體一點。小五的三段式結構,我覺得在很大程度上是賈樟柯老師取的巧,但是他後來很多電影也是都是這種節斷拼貼式的,也可以說是他的個人風格叙事習慣吧。

但同樣的《出租車司機》沒有《小武》那麼質樸和純真。

賈樟柯老師給小武最有意思的點是一股俏勁兒,司機則被馬丁斯克塞斯賦予了一種冷漠的熱情和果敢。

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同樣的邊緣視角,出租車司機何嘗不是被時代撞倒的人,他也被困在類似于小武仗義走天涯的社會之中,這個戰後社會讓他覺得到處都是婊子,垃圾。他們甚至都愛上了一個看起來光鮮亮麗的女孩,然後遭遇了同樣的挫折。

隻不過他們的人物性格決定了他們遭遇了愛情挫折之後的去向,小武回到了貧窮閉塞的家裡。出租車司機選擇殺掉那個女孩相信的東西來證明自己。

太陽底下無新事。

我是不是可以說《小武》早在60年代就被馬丁斯克塞斯拍出來了?

這樣說多少帶一點兒賈式門生的局限視角????

前段時間學編劇課聽到一句話說,所有的故事都是在以往的故事原型上發展出來的,車轱辘話來回說,其實還是太陽底下無新事。

馬丁斯克塞斯作為新好萊塢四大導演之一,其影片的現代性不必多語。新好萊塢是好萊塢對自己的一種革新,吸收了歐洲的藝術電影思想,(我甚至可以在裡面看到安東尼奧尼影子)吸收了自己的類型片傳統。

看評論說這片子是對二戰、對越戰的反思。看的時候沒注意,也沒有這個曆史文化背景。從這一點出發的話,馬丁斯科塞斯“電影社會學家”實至名歸。

而賈樟柯老師也是北京電影學院改革開放30年以來出過的電影人文天才,二者惺惺相惜實在理所當然。????

一不小心寫成賈樟柯老師和馬丁斯克塞斯的共同之處推理。

我深知自己視野狹隘的毛病,共勉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