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伊朗電影,沒想到是久聞大名的阿巴斯的成名之作——《特寫》。有可能是伊朗乃至世界影史中最獨樹一幟的偉大電影之一,也是本次藝聯影展中質量最高的之一。
...單純從性價比來說,這一趟不太值。不僅路程太遠而且票價太貴,看的還是時長僅有89分鐘的一個作品。本片充斥着喋喋不休的平淡對話,大多數部分都沒有什麼情緒的爆發,還能看到法國新浪潮中一樣的海明威式無意義空鏡頭。
...據說阿巴斯原本是插叙故事的,即作為“騙子”的男主薩布齊安的出場是在開頭。但是由于後面放映時出現錯誤,所以導演重新剪輯了本片,使之具有了懸疑片的質感。
...薩布齊安和受騙者一家就是否達成諒解以減刑展開雙方稱述,沒有辯護律師。這并非是一個“羅生門”的故事,兩邊都很坦誠,隻是一開始一家人不确定主角是否也是如此。庭審戲中穿插着回憶。
...
...
...
...
...
...
...
...
...達成原諒後。薩布齊安不久出獄,馬克馬爾克夫前往迎接。阿巴斯配合暗中拍攝。
...
...
...以下是對本片的詳細分析:
一句話概括本片可能是:一個假扮成導演的人引導着一家配合演戲,并最終暴露被捕,而導演阿巴斯則把這場戲搬上了大銀幕。正是通過阿巴斯,薩布齊安的這出好戲才展示在世人面前,不然他隻能面臨“導演”才華無人賞識的境地。這裡的“導演”,意指是生活的導演。想看懂,必須拆解電影的結構。
本片的結構是極為特殊的,甚至分類也是混亂的——阿巴斯導演的是“劇情片”還是“紀錄片”?我們不禁想問,為什麼這樣的戲中戲會這樣混亂?單純隻是模糊了紀錄片與電影的界限嗎?如何理解片中人物以及劇組的關系?
在我看來,“導演”這個含義就至少有三層。男主角薩布齊安自導自演了一出好戲,而且兼任了阿巴斯劇組中的兩個主要角色,又和一般的自導自演不同。
首先,是中産之家視角看到的“戲”,他們的地位處于最下層,最“蒙在鼓裡”。一個自稱為大導演馬克馬爾巴夫的人帶着他們演戲,信任和疑惑不斷沖突,最終揭開舞台的幕布——你被騙了!
其次,從主導了這一切的薩布齊安視角來看,他沉浸在其中;在他自導自演的“馬克馬爾巴夫”戲中,“導演”既是一個社會地位的象征,同時也是他對藝術追求的象征。為什麼他偏偏會喜歡導演這個行當?如之後庭審中所說,他喜歡電影,喜歡當導演,是因為導演能夠“化假為真”,揭露出社會中的不公和苦難。他完全知道導演的那些技巧,用布景,鏡頭,調度,完成“以假亂真”的一出好戲。他甚至還知道導演的PUA技巧——“惡意是藝術的面紗”——故意讓受騙的一家人去很遠的地方看電影。(但畢竟薩布齊安對一家人事實上并沒有有任何惡意,而王家衛,就不好說了)
由此可見,薩布齊安的自覺性和自發性是相統一的。我們不妨和一些類型片對比一下:
1.《迷離劫》中導演邀請張曼玉出演“電影”,并且把邀請她參演的過程拍成了電影,而張曼玉是知道導演在拍一個“戲中戲”的。當然可能會有一些真實反應,哪個演員在演戲的時候都無法避免。
2. 類型片的“假扮名人”或“替身”情節,主角沉浸在假身份中無法自拔、迷失自我;喜劇類型可能還要安排一個大牌明星或者名人最後現身出鏡,打破“第四堵牆”。但顯然大家都是導演安排的一環,隻是完成表演任務而已。
3. 綜藝節目乃至于“人生五十年”這種記錄人生的電影,演員們的确是真實反應,但是又沒有“導演”的自覺,而隻有“演員”的自覺。仍然不能稱作導演組的一員。
第三,那麼薩布齊安呢?他假扮的人是極為特殊的——一個導演。恐怕我們翻遍影史都隻能找到這樣一個偉大的演員,他想扮演的人是一部電影的導演,是每一個被生活的重擔壓過的人都會想扮演的一個角色,不過我們所幻想的是“人生的導演”。感到自己在幻覺中掌握了自己的人生,可以做着各種不同的事情。或者我們中也有人想過做一個有良心的騙子,在别人面前僞裝成一個不是我們自己的人。而對于薩布齊安,他的感情一時戰勝了理智,竟然開始真的付諸實踐引導“演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和他合作,顯然他是這出“騙局”的主演兼導演。
從再上面一級來看,阿巴斯是本片的創作者,但他不得不和薩布齊安一起創作。薩布齊安既是他劇組中的演員也是導演兼編劇,阿巴斯必須順着薩布齊安的思路理清電影情節,自己再适當剪輯變換場景次序。阿巴斯同樣通過這樣的創作模式表達出了他的觀點,而這些正是作為最上層、也就是第四層的觀衆要解讀的。
總結這四層關系:薩布齊安不隻是真的組織了一個中産之家的小劇組,帶着他們演戲;同時也是導演了一出他假扮的戲份,展示了自己是如何展示導演和演戲風采的。後一個過程是他和阿巴斯共同完成的,他們的關系也非上下級,而是阿巴斯因勢利導讓薩布齊安表現出自己的風采——部分場景是找了當事人複原的,最後一幕甚至是阿巴斯偷偷拍的。所以本片有兩個導演,一個是以身入局的薩布齊安,一個是阿巴斯。他讓薩布齊安自由地發揮他的演和導的才華。
所以,當我們弄清了“導”和“演”的關系,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本片這麼傑出。阿巴斯打破的其一是面向觀衆的“第四堵牆”,讓觀衆看到真實人物薩布齊安的心:片頭“真實事件改編”讓大家從一開始就知道一切都是有真實可依的,看完了解一下本片實拍和還原結合的拍攝背景,又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的視角之下竟然還嵌套了如此之多的視角層次,贊歎導演功力之深。
其二,同時打破的還有薩布齊安自己心中的牆。阿巴斯不僅為我們打破了牆,他也用兩個設計為薩布齊安打破了牆。
到了庭審結尾,導演才引導着他說出:我想扮演我自己——而你不正是在扮演着你自己嗎?這句反問是本片的核心。出獄後阿巴斯最終掀開幕布——真的“馬克馬爾巴夫”來見,大家都等着看兩位“演員”的反應。
所以有一個人同樣是電影的“觀衆”,甚至是最特殊的“觀衆”——薩布齊安本人。再次貼上導演和薩布齊安最後的對話:
...
如果沒有專業導演阿巴斯的參與,可能永遠也不會有人關心你的真心,庭審時沒有感興趣的人出席,他們會質疑你猜忌你。阿巴斯的介入改變了一切,他讓薩布齊安的夢想展示在世人面前,最後不忘記提醒他一句:你在你自己拍的電影裡,一直是一名借助了僞裝的瑪爾瑪卡克夫身份,模仿你心中那個有“導演”夢的薩布齊安的演員;在我這部電影裡,你已經成為生活的導演了,不用假裝了,你就是你自己了!
他終于成為了一名生活的導演,不僅是演給内心那個總想追求藝術夢的自己看,而是讓自己的生活自然流露地演給世人看。讓我化用薩布齊安的一句影史名言吧!——“假裝導演本身就是一場盛大的表演”
——那麼“假”導演的追夢本身也就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了!
他原本隻是一個看着自己僞裝導演、導演夢碎的可憐蟲,最後他發現,自己不僅是電影的導演、演員,也成為了電影的觀衆!他享受着導演的過程,也享受着大家看他如何導演,揮灑才華的過程。他的“第四堵牆”由此打破。我就是我自己,我為什麼總要成為那個主觀能動力爆炸的我,我就不能享受一下把人生當成一部電影的樂趣呢?他對自己的認知,終于超越了一個總想僞裝、幻想的“騙子”,回到了那個隻是單純想要享受電影樂趣的人——從始至終我都是我自己,我觀看我自己的人生即可;即使無法成為導演,那也無關緊要了。
本片最後一幕:出獄後,薩布齊安抱着馬克馬爾巴夫哭。想象一下,在電影院的最後一幕中,其實并不知情的薩布齊安突然望向背後,發現導演的鏡頭凝視着他,鏡頭之後是全世界的影迷用同情的表情看着他;然後他再看向自己假扮的馬克馬爾巴夫,這可是他最想成為的人呐!自己扮演過體驗過的人呐!我在自己導演的電影裡沒能成為你,無情地被世人拆穿,也許我永遠無法成為電影工業中一名真正的導演,但是我的導演之夢也算圓滿了!現在我隻想做回那個純粹的影迷,那個以大導演馬克馬爾巴夫為偶像的影迷。馬克馬爾巴夫沒有說的一句話是:以前是你看馬克馬爾巴夫的電影,現在輪到我馬克馬爾巴夫看你的電影了!
他用盡了自己的熱愛去演,演得怎麼樣呢?那個真正的薩布齊安,受迫于窮苦的生活的薩布齊安,深感社會不公的薩布齊安,熱愛藝術的薩布齊安,想要用一部電影揭露這一切、同時也是展示自己苦難人生的薩布齊安,是人類影史上最優秀的一位演員兼導演。在觀衆心中,他的表演不在于演技的高超,或者演出一個如假包換的無人識破的“導演”;正如他自己所說,他的人生已經使他能夠成為一名出色的演員——他的真誠、熱愛,讓他把假的演成了真的,他自導自演的這部偉大電影成功為他最喜愛的電影藝術正名——電影不隻是小資附庸風雅的時尚産品(想想中産之家對于“導演”的态度),也是服務于廣大勞苦人民的大衆精神消費品!
我想,正是因為如此,薩布齊安在見到真正的馬克馬爾巴夫時才會如此動容。即使是見到被騙的一家人後,先是被他們無視,然後馬克馬爾巴夫敲門後也别人隻是先和馬克馬爾巴夫打招呼,他也能夠在臉上流露出若有若無的微笑。
片尾,在馬克馬爾巴夫身邊,薩布齊安的一抹笑意可以是他的苦澀,也可以解讀為是他最大的滿足。
IMDB上的資料顯示,薩布齊安後來被抑郁症困擾,他感到與周遭格格不入,最終50餘歲的年紀死于哮喘引發的心髒病發作,倒在伊朗的地鐵上。
這部電影的續集,就是他的那個電影人生的結局。
這也許是影史上最偉大的負能量電影,電影的本質不再是“僞裝的真”,而是“真誠的僞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