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好好地講了一個非常沉重的故事。馬大三和他們村的村民們是一出農民階層小人物在日本侵華時代背景下的群像,他們被日軍侵占,但是在日軍開始殺戮前他們習慣于安于現狀,膽小怕事,忍受着辱罵和奴役,并不想和日軍發生沖突,更不會奮起反抗,這與其說是劣根性,不如說是人性中最本能真實的反應。被莫名塞了兩個俘虜之後,他們先是戰戰兢兢地等着這兩個俘虜被接走,馬大三出于善良給他們喂吃喂喝還做餃子,沒人來接之後又想着把兩個俘虜殺了卻一個個不敢動手撺掇着馬大三動手,以為馬大三殺人之後一個個又繞着他走,卻在發現馬大三沒有殺人後紛紛指責他,群衆的懦弱和虛僞的道德感彰顯無遺。雇來的人一樣慫得沒能下手,于是大家開始琢磨着和日軍用人換糧食。而這兩個俘虜也是殊途同歸:董漢臣從頭到尾貫徹落實了一個漢奸貪生怕死的形象,而花屋小三郎一開始兇狠地咒罵着要自盡,結果在經曆了兩次真正死亡的威脅之後吓得憋出了求生的本能。村民們用他們交換到糧食後,日軍軍官聲稱要履行承諾卻在宴會上突然開始了殘酷的殺戮,全村被屠,除了去接媳婦來享受盛宴但還在路上馬大三。
馬大三和其他村民形成了一個對照:若非目睹了日軍殘酷殺戮火燒村莊的場景,他也會像其他村民一樣麻木愚蠢地看不到眼前的危險,天真無知而想不到日軍殘暴成性,最終死于自以為的宴會之上。但目睹此等罪行之後他一定程度上覺醒了,對日軍展開了複仇。很有意思的兩點是日軍在村子裡大開殺戒和馬大三覺醒複仇都發生在日方宣布投降之後,可見日軍殘忍的本性和國民反抗的意識實則根植于人性之中,日軍的屠殺并不隻是為了戰争,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獸欲,而馬大三的麻木和覺醒是一體的,隻是得靠全村的悲慘結局來觸發反抗意識。
最後的結局非常諷刺,馬大三在日軍投降後因殺了日軍俘虜,被國民黨軍官判處死刑,而行刑人恰是被俘虜的花屋小三郎,行邢的場景中有飛跑的豬和漠然的圍觀群衆,在一片血紅之中,馬大三的頭顱在地上“含笑九泉”。這個故事從頭到尾都非常荒誕卻還很寫實,戰争中最真實的人性并不如教科書中描繪的英雄那般,出于生存的本能,既有可能膽小偷生麻木無知,也有可能奮起抗争,而我們應當時刻警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