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陪爸媽看完的第二部劇。

這部劇在我小時候就看過,但那時候太小了,什麼都看不懂,還覺得很無聊。現在重看一遍,也就理解為什麼小時候會覺得無聊了。作為一部農村劇,本劇的故事性其實并不強,反而拍得很有藝術感,劇中有大量的人物對話以及空鏡頭,對人物的生活、命運做了深度的挖掘,這無疑提高了本劇的藝術高度,隻是對于普通農村觀衆來說,可能就沒有那麼有趣了。

這部劇在當代互聯網上略有名氣,最出名的場景是第3集中範明飾演的鞠廣大吃火鍋的情節,被網友們奉為吃戲名場面。不過在這場吃戲之後,鞠廣大還有一段感慨,其實說得也很好。

...
第3集中的吃戲名場面

這段話說得非常好,點出了本劇的核心議題:農村人要做個城裡人到底有多難。

作為一名農村長大的孩子,我非常能理解這一點。本劇拍攝于2004年,那正是中國經濟即将騰飛的前夜,社會已經進入快速發展、劇烈變動的起步階段,但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紅利尚未顯現,仍然隻有少數人能夠從時代進步中獲利。社會變動帶來的變化沖擊着傳統社會,給人帶來無盡的迷茫。這一時期的社會就像是一台剛剛啟動的蒸汽機,需要向裡面填入大量的煤才能讓它動起來。無數的民工便是填入這熔爐裡的煤。

在本劇中,城市是一個陌生、神秘卻又無比吸引人的地方。劇中大部分時間,鞠廣大都待在城裡,即使沒掙着錢,他依然要留在城裡。當然,他知道自己肯定成不了城裡人,他留在城裡是為了打工掙錢,他要供兒子考大學,讓他兒子成為城裡人。鞠廣大作為一名民工,他很清楚,民工在城裡是留不下的,民工在城裡隻能吃苦,靠吃苦掙苦力錢。在鞠廣大第一次回家時,他說起了自己的二叔。他二叔先天智力殘疾,曾經追着一頂被風吹走的草帽跑了很久很久。這種傻子行為在旁人看來可笑至極。話鋒一轉,鞠廣大說,城裡人看農村人,就像正常人看他二叔一樣。在城裡人眼中,農村人就是傻子,是不必理解、不必同情、可以随意取笑的對象。鞠廣大在城裡是吃過很多苦的,所以他對于城市的殘酷有很深刻的體會。但他仍然向往城市,他覺得自己在城市的卑微根源于窮,隻要能解決窮的問題,就可以在城裡堂堂正正做人。

鞠廣大的兒子鞠雙元同樣向往城市,隻是他學習不好,他不想再通過高考、讀大學進入城裡。恰如劇中跟鞠廣大一起扒火車的趙世英所說,在城裡打工的人回村之後肯定不會說自己在城裡有多苦有多累,隻會說城裡的好。不明内情的農村孩子就會以為城裡有多好,會覺得當民工是什麼多好的事。鞠雙元在高考失敗後,選擇了進城打工。這一選擇是為了逃離、是為了長大。在原本的家庭中,他是隻負責學習的孩子,爹慣着,媽寵着,是徹頭徹尾的孩子。由于學習不好,他當不了一個好孩子,于是便選擇進城打工,他要通過打工來實現自立,實現長大,表明自己已經是一個完整、獨立的人,可以不受長輩的管教。他在進城第一夜,在一堆盤條上發誓自己要留下來,就是因為城市寄托了他對長大獨立的渴望。城市在此刻是一個農村孩子走向成長的聖殿。

這也就決定了鞠廣大和鞠雙元注定會有矛盾。在鞠廣大看來,鞠雙元選擇當民工,就決定了他肯定在城裡留不下,他會像自己一樣,在城裡吃很多苦,掙苦力錢,這完全是小孩子脾氣。所以鞠廣大在發現鞠雙元也當民工之後,暴怒異常,他的孩子終究還是走上了自己的老路。鞠雙元卻覺得,自己已經進城打工,已經是一名大人了,不應該再受父親管,所以才會反抗鞠廣大。

這種對于城市的向往不僅體現在鞠氏父子身上。

李平同樣出身農村,與鞠氏父子相比,她在城裡過得更自如。她美麗、聰明又勤勞,對于人情世故有着不同尋常的透徹與應付能力。可她在愛情方面頻頻受挫。進城之後她談了兩段戀愛,結果要麼是已婚的渣男,要麼是不負責任的文藝老登。李平如此聰明,為何在愛情這件大事上這麼糊塗呢?因為她也對城市有着強烈的向往,所以總想着嫁個城裡人,嫁給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城裡人。所以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盲目的一面,她會被别人的知識吸引,在看那些文藝渣男時自帶一層美好濾鏡,過濾掉他們身上不靠譜的氣質。最終李平受到了城市裡文藝渣男的傷害,選擇嫁回農村。回到人生的起點并不能解決問題,回到村裡的李平發現自己已經很難忍受農村的傳統和拘束,用雙元奶奶的話講,經過城市洗禮的李平,心“很飄“,她已經不能像村裡的老一輩女性那樣,在一潭死水的生活中,隐忍地過一輩子。何況,她在城裡的經曆,已經注定她無法在農村中生活。在故事結尾,鞠雙元發現了李平的過去,李平的過去也被村裡人發現。李平再也無法在村裡立足,隻能繼續回到城市。

李平這一代人是沒有故鄉的一代人。他們離開了農村,在城市裡謀生。他們接受了城市的先進、開放,已經無法容忍農村的保守和傳統。可他們的經濟實力決定了他們難以在城裡徹底立足。城市不是家,農村已回不去,他們沒有故鄉。

當然,全劇對城市向往最強烈的人應該是潘桃。潘桃沒在城裡生活過,但她對城市有着強烈的渴望,她雖然身在農村,可她想表明自己與其他農村人不一樣,她向往城裡的做派,事事都要模仿城裡人。可她終究是離不開農村的,最後當她接受了自己要在農村待一輩子的命運後,她和她婆婆的關系便走向了緩和。

說實話,本劇的女性角色塑造要比男性好很多,甚至女性角色的戲份時長也絕對超過了男性角色。女性往往能将時代的喜劇與悲劇都進行放大,讓人更能感覺到命運對人的戲弄。全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場戲,就是劉豔梅晚上去割麥子,一邊割一邊咒罵鞠廣大。這種富有生命力的場景将女性角色的堅韌與脆弱同時表現得淋漓盡緻,令人過目難忘。導演對農村人沒有鄙事的态度,劇中的農村人都有着非常細膩的感情,他們過得很累很苦,心中卻也有愛有恨。

看這部劇還是讓人很有感觸的,2000年代是一個原始、野蠻又飽含生機的年代。那時候的影視作品也沒有一定之規,影視劇中的女性角色可以反複被渣男欺騙,傳統社會的落後觀念真的會迫害人。這些情節如果放在今天,恐怕早就被網友罵死了。當社會進入快速發展期之後,中國的農村劇就逐漸地走向統一,最後都會變成緻富劇、扶貧劇,故事中的農村人最後都要走上勤勞緻富的結局。但本劇沒有這樣,在故事最後,鞠氏父子都失去了妻子,他們的家甚至變得更窮了。鞠氏父子依然在打工,依然在城裡吃着那份沒有盡頭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