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本片的主旨是一个比较老套的话题:自爱是爱人的前提。
本片的故事并不复杂,女主与男主二婚七年后渐生嫌隙,双方在家庭、事业的平衡问题上爆发矛盾,在男主提议离婚后,双方找了婚姻调解员进行“心理治疗”,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女主最终调整了自我心态,平静地接受了这段婚姻的结束。
我看完电影后又去看豆瓣上的评论,发现国内观众更加关注女主面临的家庭困境:一个人带四个娃,男主在育儿过程中隐身,女主不被母亲理解。诚然,这些问题在电影中都有反映,但我觉得导演的用意并不在于展现女性面临的家庭束缚、现实困境。影片中也有展现男主带娃的场景,他会给孩子准备早饭,会带孩子跳舞玩耍,女主离家后男主从未抱怨过独自带娃的辛苦。我认为导演关注的重点并不在于女性面临的外部困境,而是女主的内心世界,所以电影结尾,女主调整了心态,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她与家人、爱人的关系随之恢复到健康的状态。结尾处女主处境的改观,完全是靠女主心态的调整,而不是现实层次的改变。我看到豆瓣上有人评论说,结尾处全靠女主觉醒就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有些不合理,或者将女主的觉醒视为“自我PUA”。如果有一部中国电影这么拍,这些批评是有道理的。只是我觉得本片导演的着力点并不在于批判女性的现实困境,自然难以让一些国内观影者满足。不过看看豆瓣上的影评,倒是可以一窥目前国内思潮动向。国内观众更加关注生育、带娃、家务分配、代际压迫等较为现实的问题,关注家庭生活中男女公平问题,倾向于在现实层面寻找夫妻关系恶化的原因。
说回电影。在电影中,导致女主生活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爱欲扭曲。简单地说,爱欲扭曲即是通过错误的方式表达自身对他人的爱。女主是爱男主的,可女主就是会做一些“扫兴”的事,她会在男主和孩子跳舞时和男主吵架,会在男主回家后不去拥抱她。后来女主坦白说,她这么做,就是为了让男主难受,让他不开心。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女主和她母亲身上,母亲一个人把女主拉扯大,母女俩相依为命,肯定是互相爱的。可女主会在母亲面前故意找茬,质疑母亲是否真的爱她,是否真的喜欢她送的礼物,最后把母亲惹得很不高兴。女主心中对男主、对母亲都是抱有爱意的,可最后表达出来的结果,却是让男主、母亲都很难受。女主的爱以一种错误的方式、折磨人的方式表达出来,最终产生了与“恨”相同的结果。这就是一种“爱欲扭曲”,女主有爱却不知道怎样去爱。
女主的爱欲扭曲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自卑。影片开头以女主和男主认识开场,从女主的视角回顾了二人恋爱、结婚的过程。从女主视角来看,她在初遇男主时,就被男主深深吸引了。男主一进派对现场,女主的眼睛就紧盯着他,后来又不断寻找机会,“偶遇”男主。自恋爱伊始,女主就非常爱慕男主。这种爱慕在不自觉间引发了女主的自卑心态,她觉得自己不如男主。后来她也和闺蜜坦陈,自己心里隐隐觉得自己配不上男主,不如男主好。所以在后来的相处中,女主会不自觉地打压男主,会责备他不顾家庭,责备他分不清家里的衣服是谁的。女主的这些“扫兴”行为,都隐含着一层“嫉妒”的心态,女主觉得男主比她好,嫉妒男主的优秀,会在不自觉间“打压”男主。你凭什么比我好,凭什么比我优秀,凭什么比我开心。这不是“发疯”或者“作”,而是女主内心爱欲的扭曲。男主的优秀吸引了她,使女主愿意主动和男主谈恋爱并最终步入婚姻。可这份优秀同时也让女主自卑,让女主忍不住地想“打压”男主。爱上男主、“嫉妒”男主,这都是爱导致的后果,两种后果完全相反。
女主爱欲扭曲的第二个层次是对爱的渴望。女主在生活中会有不少“找茬”的行为,故意不去拥抱男主,故意在男主分享工作时提起孩子的麻烦事,故意在男主和孩子跳舞时板着脸进房间。这些“扫兴”“找茬”,是女主渴望爱的一种表现。女主需要别人的爱,需要男主来爱她,可她不知道怎样合理地表达这种需求。如果直白地说“我需要你,没有你我活不下去”这种话,只会加重女主内心的自卑,这种话她是说不出口的。所以女主就只能换一种让人不快的方式,她频繁地“扫兴”,就是要让男主难受。这种“作”是女主渴望爱的表现,只是她不能直说,只能以折磨爱人的方式来获取爱人的关注。她不断地表达出“我过得不好,我过得不好就是因为你”这种意思,让男主愧疚,希望男主因为愧疚去做更多的弥补,给她更多的爱。女主那些“发疯”的时刻,看似是她在无理取闹,主动挑起事端,实际上女主在这些吵架的情景中都处于被动的状态,她在等待男主的爱,她要通过“我过得不好”这种表达来获得男主的爱、男主的可怜、男主的愧疚。爱人之间就这样产生了“恶意”,产生了一种不想让对方好的恶意。恶意是肯定无法产生爱的,女主越要爱,越得不到爱。
女主是一个需要爱的人,她需要丈夫的爱,需要孩子的爱,需要母亲的爱。女主的问题在于她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表达自己对爱的需求,她在丈夫面前扫兴,她控制自己的孩子,质疑母亲收到自己礼物时不够高兴。女主症结的根源就在于她的自卑,她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配不上别人的爱,才会不断地通过“作”的方式来求证别人是不是爱自己。求别人爱自己,其实就说明女主自己的内心缺了一块,她没有建立起对自己的爱,她自己的不完全的,才会不断地向身边的人寻求爱,来填补自身缺口,把自己补成一个完全的人。而在电影最后,女主对镜自言,自己是很棒的,是值得爱的。这番自白表示女主内心已经觉醒,她意识到爱人需先爱己。只有自己爱自己,自己在人格、心理上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成为一个不需要依赖他人的人,才可以正确地去爱身边的人。所以在女主觉醒后,她平静地接受了丈夫的离去,女儿责骂她时她也承认自己的不足,最终与女儿和解。结尾处女主获得“HE”结局,并不是因为外在现实的改变,她没有升职加薪,没有在事业上逆袭,没能挽回丈夫,没有对丈夫进行正义的斥责,女主生活的环境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她的心境。她觉醒之后,成为一个自爱且完整的人,即使没有丈夫的爱,她依然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值得美好生活的人。她不需要任何人的爱去填满她的心,她自己就是自足的。
当然,女主和男主闹离婚,问题不光是出在女主身上,只是电影侧重于女主内心世界的刻画,相比之下,男主的情感历程就不够清晰,可分析的空间有限。男主身上同样出现爱欲的问题,他的问题是爱欲消退。在女主因为爱欲扭曲而疯狂“作”的时候,男主的第一反应是撤退。他不想去了解女主的内心,不想去解决女主面临的感情困境,不想去满足女主对爱的渴望,他只想将自己抽离出来,从女主对他爱的索取中抽身。他在未与女主商量下擅自解决孩子学校闯祸的事,本质上也是在逃避,他只想解决具体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女主所需要的情绪价值,他不想提供。两个人吵架后,是男主先不理女主,是男主先跑到小房间单独睡。每次夫妻闹矛盾,男主都是先撤的那个。人到中年,男主心中的爱欲已经消散殆尽,支撑他生活的更多的是责任。既然是履责,那么孩子学校闯祸了,解决了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听妻子絮絮叨叨?男主的内心中,爱欲逐渐消退,他不再需要爱,也无法产生爱,所以他在离婚这个问题上非常坚决,毫无挽留之情。在爱欲消退后,付出爱与承受爱对他来说都是一种负担,他想出去工作,就是想沉浸在一个非亲密性关系的环境里,他与同事之间不需要爱的交换。
很多小男孩在小时候会特别去捉弄那些他们喜欢的小女孩,这种捉弄其实也算是一种爱欲的扭曲。人就是这么神奇,明明喜欢一个人,却还是会用错误的方式表达爱。爱本是好的,却最终会导致不好的结果,甚至是滋生出恶意。爱是一门一生不休的必修课,而在进入这门课的教室之前,我们最好先考虑一下,是否给自己留出了足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