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寫了個逐集評論,中途棄坑了。一開始我對這部劇的評價标準很簡單,因為我是劉慈欣的粉絲,自帶濾鏡,所以看劇之前,我心目中對電視劇的評價标準完全是比照是否貼合原著的,拍得越忠實于原著就越好,那個逐集評論的前幾集也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這個标準,實際上自動忽視了原著小說當中可能存在的任何缺陷。

随着電視劇的開播,我發現問題沒有那麼簡單。原著當中可能存在一些情節上的瑕疵,這種瑕疵在小說中部分通過叙事詭計、或者說是作者對讀者視角的天然操控進行了補救。但影視作品和小說的呈現方式天然不同,電視劇的觀衆的視角更容易以人物為中心,而小說讀者更關注情節,因此很多在小說中可以用叙事詭計一帶而過的内容,在電視劇中就不再能随便搪塞過去了。電視劇中的很多改編不僅僅是影視化表達的需要,更是在情節上給原著填坑。我也是帶着這個心态看這部電視劇、并回顧三體小說的。

電視劇看到現在(我沒買點映禮,所以截至目前看完了26集),有些涉及小說情節本身的問題、以及電視劇改編的手法都可以聊聊了。

科學家自殺事件

知乎上有個對于科學家是否會自殺的帖子,說得很有道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9028361/answer/2854008062

在這個情節中,無論原著小說還是電視劇都把全世界科學家拍得像下餃子一樣跳樓,常偉思将軍的保護計劃恨不得把中科院搬到方艙辦公,其實這個情節設計很可能有問題。真要阻滞整個人類的科學,很可能隻需要幹掉一張照片放得下的寥寥幾位科學家就可以了(而且iphone照片就可以,都用不着廣角鏡頭)。

...
比如這張照片

想想看第二部中幾個人的存亡就改變了未來太空戰艦的發展方向,這還是個多領域合作的工程項目,如果需要影響的是人類最基礎的物理學研究,本來研究的人就少,同一時間方向對了、可能做出突破的人更是沒有幾個,如果ETO真要動手,更有可能在三體人鎖定目标的前提下針對這幾位量身定做一些擾動方案,而不是搞得全世界科研工作者下餃子。“水論文”雖然是個笑談,但現實中很可能劇中沙瑞山這樣的人才是科學家的常态,即,研究科學主要是打卡上班,科學對他來說就是個供職單位,這單位要是黃了他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找個新的飯轍……

說到此處,其實如果三體人真的隻幹擾了很少的科學家,反倒有可能突出楊冬和汪淼這兩條線。楊冬的自殺會看起來更奇怪——因為她級别不夠,死者名單的視覺效果很可能是一堆老頭兒老太太中間夾雜了個青椒,也可能使得大史更早懷疑她的自殺并不僅僅是出于學術原因;汪淼作為應用物理學家的身份則會更明顯——按照現在的拍法,科學家集體下餃子,這麼多人當中肯定會有其他人的工作也涉及到應用,按說(特别是對外行而言)就不應該那麼容易注意到其中有一個人是研究納米材料的。

大史/警方在幹什麼

小說原作是通過汪淼串聯起來的(網上有個段子:把一個攝像頭演好可不容易啊。其實這裡還有個隐喻,汪院士唯一的業餘愛好是攝影,而一位攝影愛好者在小說中的歸宿是活成了一個攝像頭),所以作為警方代表的大史在小說中時隐時現。這一方面是小說叙事邏輯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從事件角度似乎也是合理的,畢竟大史是地球作戰中心的刑偵專家,不是汪院士的私人保镖,不可能24小時圍着汪淼轉。

但是這裡忽略了一個問題:當警方這個窗口被“最小化”的時候,警方是應該(作為一個後台進程)繼續調查的,而按照警方正常的調查速度,這個進程應該快于汪淼通過遊戲破解三體世界真相的進程,換句話說,按照小說的故事線,被最小化的警方窗口消極怠工了。在小說的叙事中,自從汪淼從宇宙閃爍中被救回來之後,大史幾乎一直完全依靠着這一條信息來源以及群衆報案(申玉菲之死),這完全不符合現實中警方辦案的能力(尤其還要考慮到原作裡大史幾乎是個文治武功多智而近妖的形象)。

比如,當汪淼觀測到宇宙閃爍,發現倒計時和申玉菲有關,并且此時警方還在介入,恐怕第一反應就應該是調查申玉菲——即使沒有刑訴法意義上的搜查依據(大劉後面在魏成報案那裡找補了一下,警方是在等一個申請搜查證的依據),也應該開始把這個人作為一個突破口,在這個過程中,我相信現實世界中的警方會采取更多的技偵手段,那麼就不太可能還需要依賴魏成獲知申玉菲和潘寒的沖突。小說中汪淼觀測到宇宙閃爍後又打了好幾天遊戲,探訪了葉文潔,警方等到魏成報案才趕往申玉菲家,這個時間安排是不太符合正常刑偵效率的。

說得更直接一點,三體一當中其實有兩條事态線,明面上是科幻線,還應該有一條刑偵線——從科學家自殺、宇宙閃爍等等案發,到最終發現三體世界實現破案,兩條線在倉庫聚會那裡交彙。我之所以說“事态線”而不是“故事線”,是因為刑偵線在小說中并沒有按照一個刑偵故事來處理,哪兒有刑偵故事一開頭就先把主犯和作案動機交代清楚的。刑偵事态在小說中的大部分時間是作為一個窗口最小化的後台進程,隻在幾個關鍵時刻由大史露面交代進展。

但且不說前面提到的刑偵線消極怠工,這個叙事方法本身就不适合電視劇。并不是說因為大史是主角就必須一直在台前撐戲份,而是從觀感上,當前五集已經把作戰中心交代得那麼詳細之後,這個窗口在劇裡就沒法最小化了——這是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這兩種表現形式之間很大的區别,你很難用文學作品的叙事詭計(嚴格說并不是叙事詭計,隻是文學作品對于讀者視角的操控)去引導影視作品的觀衆。

所以電視劇對警方線的一系列處理,包括很早就讓大史懷疑葉文潔、大史和申玉菲的交鋒、齊家屯之行、甚至部分包括新增的慕星支線,本質上都是在給原作刑偵線的不足補鍋。相較原著而言,電視劇撐起來的刑偵線至少從時長上接近了大家對警方的期待,雖然個别情節仍然不太合适(比如大史和汪淼一起去見申玉菲那裡,都已經提到了主,大史卻并沒有進一步(以審訊的策略和強度)訊問主到底是誰,這一點在現實中是不太可能發生的)。當然,如果以刑偵劇的标準去設計刑偵線,很可能汪淼還沒見到纣王案子就已經破了——ETO那樣搞事,正常警方肯定能在全球範圍内抓住不少蝦兵蟹将(比如劇裡二百五胖子那種人),就正常審訊、對口供、調查通話記錄電子郵件,哪怕裡面有死不開口的,也早就能鎖定葉文潔和伊文思,這裡隻能說原作的鍋也并沒有那麼好補。

葉文潔的形象塑造

當我們看完整部作品,其實葉文潔的命運軌迹是一個極具諷刺色彩的悲劇循環:她年輕的時候被一場運動搞得家破人亡,由此哀歎人類無法通過自身的力量擺脫自身的瘋狂,緻力于尋找改造人類瘋狂的辦法。她想的辦法最終卻形成了一場更加瘋狂、範圍也更廣的運動,把她自己推到了“統帥”的位置,目睹了組織内部不同派系的内鬥,并且讓她的小家庭再次家破人亡。這裡最諷刺的點在于,這個結果在每個層面恐怕都和她的本意恰恰相反。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富有文學性的叙事,作為第一人稱視角的故事講出來恐怕不比俄狄浦斯王差,雖然原作小說裡并沒有着重描述。電視劇中通過兩位女演員的優秀表演、以及編劇的适當加戲,把這條線更清晰地呈現了出來。我個人很喜歡這樣的處理,這裡顯得編劇比大劉更具有文學素養,或者說,對于這條人生軌迹中的文學性更敏感。

我尤其推崇陳瑾塑造的老年葉文潔的形象。作為小說讀者,老年葉文潔和汪淼的每次對話都富有玄機,而陳瑾的處理既讓讀過原著的觀衆體會到言外之意、又不會讓從劇版入坑的觀衆感到過于突兀。此外,編劇的幾處加戲(包括葉文潔在申玉菲葬禮上的台詞、以及她注意到電腦中被恢複的文件)都恰如其分地點到了她的悲劇命運,同時并沒有改變主線劇情,這裡的改編絕對是即使大劉看了也應該給鼓掌的。

其他人物形象

劇版汪淼是最無可挑剔的人物,不僅在于張魯一的演技,而且編劇對他的塑造(加戲)使得“攝像頭”有血有肉了起來,而且和劇情本身并不沖突——甚至貫穿始終的汪淼和女兒對手戲看下來,他從女兒出題意識到“三體”玄機在于題目的設計特别合理,這甚至可以說是編劇對于原著小說的一處完善。

警方/作戰中心的人物設定有好有壞。首先我要收回本劇一開始對于于和偉的吐槽,他簡直把大史演活了,好演員的技藝是可以超越外形的(我上次看他的影視作品還是刺殺小說家裡那個病秧子反派大亨,所以很難想象他能演大史)。林永健的演技完全沒問題,徐冰冰那個演員也可以說是完成了任務。但是,這裡最大的問題在于人物設定。這部電視劇請了不少科學領域的專家,但我估計并沒有來自刑偵領域的顧問。

這三個人的工作劃分嚴重不清:如果常偉思真的是中國作戰中心的總負責人,他就不太可能直接參與審判(甚至即使他因為茲事體大而親自審判葉文潔,也絕對不可能跟那個二百五胖子當面對質),況且常偉思本來就是因為大史豐富的警務經驗把他召進的作戰中心,如果連審判都讓常偉思來,大史就失去價值了。大史的人物塑造突出了人情味的一面(倒計時牌、拖地、十萬個為什麼都是亮點),但編劇的部分改編給大史降了智(最明顯的就是審訊慕星,最後被徐冰冰問出來的),如果這種預審技術都不具備,大史就不太可能被招進作戰中心了,或者換一個角度,如果是因為大史審誰都要動手、以至于非嫌疑人不能讓他來審(哪怕我們理解為這段電視劇不能拍),那第一集就不應該讓他跟汪淼打交道,這裡編劇的故事沒有說圓。徐冰冰的人設最為可惜,其實如果完全把她當作一個電腦達人、人工AI,故事是可以繼續講圓的,參照去年的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缺根筋的超級大腦和經驗豐富的常人同事之間的協作可以非常有亮點,個人認為,這裡人設上的遺憾主要是因為劇組并沒有在刑偵線上多下功夫,不然可以找專家探讨和挖掘一下。

學術界方面,我對劇版最不滿意的一個人設就是丁儀,普通青椒的設定過于庸常了。在我看來,劇裡的魏成反倒比丁儀更接近劉慈欣宇宙中丁儀的形象(也許這恰恰是編劇改變了丁儀形象的原因——總不能劇裡有兩個謝爾頓然後靠口音區分吧)。魏成的人設特别到位,哪怕除去自帶喜感的山東口音,作為一個現代數學天才,潘寒開槍時他的第一反應“我還沒存呢!”幾乎完全緻敬了阿基米德,是個非常出色的細節設計。此外,申玉菲死的時候,魏成的反應也比原書更有人情味。對于沙瑞山,我對增加的情節倒并沒有豆瓣網友那麼反感,他在劇裡是作為“普通科研人員”(就是知乎網友吐槽的“水論文還來不及”)的代表出鏡,能把幾乎全體下餃子的科學家形象往正常人的方向拉一拉。整體而言,編劇有煙火氣,塑造的人物比原書中的人物形象更接地氣,無論這種接地氣的結果是好是壞。

慕星則是作為“媒體界代表”出現的工具人,她的人設幾乎完全是為了反映ETO開展的染色計劃的效果,以及普通人類在得知三體入侵後并不甘于投降(雖然能力實在有限)的一面。說來有趣,三體第二部中就出現了北京老街坊三人組(小知識分子/煤老闆/普通工人階級),從普通人視角旁觀了這場星際沖突,而第一部中絕大部分類似内容都是從第三人稱角度由作者平鋪直叙的,汪淼雖然外号攝像頭,但因為他科學家的身份以及和劇情的強關聯,并不能給出來自普通人視角的觀察(例如普通人看到染色計劃會怎樣反應)。從這點意義上說,既可以認為慕星的設計是在一定程度上給原著補鍋,也可以反過來看出大劉的叙事手法從三體第一部到第二部之間進步了不少。

ETO組織當中,申玉菲的形象比原著有了更為悲天憫人的一面,這個改動很合理,李小冉的表演也很到位。潘寒則基本局限在了原作工具人的形象上,演員的表演隻能說無功無過。較之原著,劇版突出了ETO中拯救派和降臨派之間的沖突,既強化了主題,也點明了葉文潔命運的諷刺性,可惜的是潘寒在這裡(本應作為一個主要矛盾點)的原創戲份并不多,我理解也是因為劇集不能偏離原著太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