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上甘嶺》好看,好看在兩個層面。

首先是有非常好的觀感。

追到第五集,覺得很爽利,叙事好、節奏好、大場面鋪陳好。

劉偉強确實以電影的節奏和影像風格來創作這部劇,盡量摒棄了不必要的“繁文缛節”,比如第一集沒有任何鋪墊就是雙方交火、遭遇空襲。後面每一次轉場剪輯都很緊,大部分的作戰準備,基本都省略掉了,說打就直接開幹,甚至作戰計劃還沒說完,戰争場面就壓着字幕上來了。

...

劉偉強還盡量規避水詞兒、減少煽情、省略不必要的文戲。這部劇看完前五集,除了王雷和黃軒飾演的秦基偉、段顯峰交代人物前情和人物背景外,其他角色一概沒有。同題材中常見的親人離别、犧牲送骨灰回家鄉、互通家書等煽情橋段一概沒有。

很典型的一次處理,是第四集邱少雲犧牲,如果放到其他作品裡,大概率會專門給邱少雲從告别家鄉參軍、到奔赴朝鮮前線來一整條人物線,然後大肆煽情一番,但這次《上甘嶺》就一場戲,完了就完了。

...

大場面和細節的鋪陳,《上甘嶺》也相當到位。2.5億制作成本,能拍成這樣算很良心了。所有近景、特寫的爆炸、射擊都拍到位,特效妝也很帶感。戰争工事也很給力,第五集的戰争觸目驚心,聯合國軍300多門火炮持續襲擊,一口氣打出三十萬發炮彈,花崗岩的山體都被削低了兩米,我們的戰士能抵禦住這麼強烈炮火攻擊,是因為提前挖了四橫八縱的地下坑道做好準備。

于是劇組就完整搭建了坑道,可以說,觀衆跟着鏡頭看到多少,劇組就準備了多少,一點也不含糊。

小的道具細節上也很到位,之前有一位網友給我們留言,稱贊《上甘嶺》道具真實、演員用心,說“軍官的手槍終于配槍繩了,有實戰意識!”

...

真實感還來自于其他小細節上的用心,比如潘斌龍飾演的胡滿倉,用做菜比喻作戰,接地氣。還有副司令視察坑道時,問到了排煙和上廁所的細節、武器和糧食的儲備等等。

當然,也有露怯的地方,從第一集開始,航拍俯瞰戰場,所有的航彈爆炸都很虛,特效痕迹明顯,這要寬容看待,畢竟《上甘嶺》說到底是電視劇,不是電影。

其次,《上甘嶺》有深層次的好看,讓觀衆透過表象看本質。

...

電視劇講清楚了戰場上,戰士們流血犧牲的意義。

《上甘嶺》叙事上雙線推進,一邊是前方戰場,一邊是後方談判,談好了可以不用打,但隻有打赢了,談判桌上才有優勢。盡管覺得馮紹峰在裡面畫素描有那麼一丁點兒畫蛇添足,但電視劇确實把這個道理講明白了。

電視劇還講清楚了“人是打勝仗的關鍵”。

聯合國軍兩個小時射出的炮彈,可能就比十五軍整個部隊儲備的炮彈還要多。他們有機械化部隊、有坦克、有福特汽車、有飛機輪番空襲、偵查,但為什麼最後勝利的是我們?這一點電視劇也講明白了。我們的戰士搶着上前線,美軍的戰士問“什麼時候可以回家”;我們的将軍關切戰事、擔心戰士吃不下飯;美軍的将軍抽雪茄、喝咖啡,《上甘嶺》的剪輯真好。

這其實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文章标題提出的疑問,為什麼拍抗美援朝,總用香港導演?《長津湖》用了徐克和林超賢,這次《上甘嶺》則是劉偉強。這部劇的品質充分說明了,香港導演,靠譜。

...

在這裡插播一條時間跨度比較大的八卦。

劉偉強到底有多強?他這些年其實一直在被四處指派,承接各種艱巨任務。

想必很多人已經知道,不論是《長津湖》還是《上甘嶺》,都屬于重大曆史革命題材,往往不是片方自發想拍,而是接到的任務。

徐克、劉偉強、林超賢、邱禮濤為代表的香港導演經過多年的曆練,都是難得的電影人才,盡管随着市場變化、技術發展,内地電影創作在器材和技術上,已經完勝香港本土電影市場,但人的能力和經驗是很難在短時間内超越的。香港導演速度快、效率高、出品質量穩定,而且往往能拍出比投資預算更好的效果。

...

基于此,當需要拍一部《長津湖》時,就欽點了當時已經年近七旬的徐克。但因為衆所周知的原因,拍攝中斷。而接到拍攝任務的劉偉強,又因為趕着拍《中國醫生》而不得不放棄這個項目,于是才組成了陳凱歌、徐克和林超賢的導演陣容。

...

那為何《長津湖》和《中國醫生》都信任劉偉強?是因為劉偉強在極短的時間内,完成了從調研采訪、到籌備拍攝,直至《中國機長》以最短的時間最終上映,并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加上《中國醫生》,他一次次證明了自己的創作能力和出品水準。

該來的總會來,沒拍成《長津湖》,這次拍了《上甘嶺》,劉偉強又一次沒讓片方和觀衆失望,還沒開始看的可以看看了,入坑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