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到,今年以來,我被電影打動得最深的兩次,都是來自港片。一部是《年少日記》,一部是《填詞L》,兩次都是看得大哭,眼淚嘩啦嘩啦根本止不住。

《年少日記》講的是東亞普遍存在的令人窒息的家庭親子關系,功利且粗暴的雞娃教育。比起《抓娃娃》的奇觀式展現,它更現實,更内斂,也更能讓人共情。

《填詞L》作為一部講述年輕人追夢故事的青春片,之所以打動我,則是因為它過于特别。

一方面,它很港味,不管是題材還是台詞,處處都打上地域文化的印記,是隻有香港人才能拍出來的電影。畢竟,除了香港,還有哪裡的年輕人會把“給粵語歌填詞”當做一個畢生夢想來努力追求呢?

另一方面,它又很私人,是香港女導演黃绮琳自傳性的作品,片中那個一心想當填詞人的追夢少女,就是二十年前的黃绮琳本人。女主角追夢路上所有的激情與曲折,都是有真實來源的。

這樣一來,它就從那些套路化的青春片中跳脫出來,真摯熱烈,以情動人,是獨一無二的“這一個”。同時它又以粵語歌為線索,映照出了剛剛過去的那個時代,讓聽着粵語歌長大的這一兩代人,都能帶着深深的懷念沉浸其中。

因為電影的自傳屬性,它的情節與黃绮琳本人經曆是高度一緻的,而借由這部電影,黃绮琳的人生又有了意外的走向。我覺得戲内戲外已經粘連為一體,無法分開,共同構成了一個更豐富也更動人的故事。所以,在講電影本身内容之前,請允許我先來講講黃绮琳這個人,以及她的成長背景與曆程。

...
▲黃绮琳導演

黃绮琳,1987年出生于香港,成長年代正是粵語歌最鼎盛的時期,影響力輻射兩岸三地及至所有華人地區,湧現出了大量的巨星和金曲,張國榮、譚詠麟、陳百強、梅豔芳、陳慧娴、葉蒨文、張學友、Beyond樂隊、李克勤、鄭秀文、楊千嬅、陳奕迅……可謂星光璀璨,一時多少豪傑。

而在這些巨星和金曲背後,有一群不可忽視的幕後推手,就是才華橫溢的填詞人群體。

一直有種說法是,比起國外的流行音樂,中國人會更注重一首歌的歌詞,歌詞表達要引人共鳴,這樣歌曲才能深入人心。而比起中國其他地區,香港的粵語歌在歌詞上所達到的藝術成就,又尤其讓人矚目。華語樂壇最負盛名的詞作者,一大半都來自香港,從老一輩的林振強、鄭國江、盧國沾,到後來的林夕、黃偉文、周耀輝,都是公認的詞壇大家,他們接續的是中國古典的詩詞歌賦傳統,把流行歌歌詞提升到了文學的高度。

一地的文化氛圍,當然會直接影響此地的年輕人。眼看着已經有那麼多前輩靠着填詞成名成家發光發熱,肯定也會有一批一批的後輩想要接續而上。這其中,就有這個叫黃绮琳的女孩。

黃绮琳小時候喜歡聽歌,這沒什麼特别的,多數小孩都會聽歌。她爸爸喜歡許冠傑,她喜歡的是蘇永康和鄭秀文,人生中第一次去紅館看演唱會,就是鄭秀文的演唱會。

她小時候上過很多興趣班,這也沒什麼特别的。她學過跆拳道,也學過鋼琴,但這些常規的興趣門類都無法讓她持久投入。

直到有次學校音樂考試,要記一些古典音樂的旋律,她一開始覺得很難,根本記不住,然後突發奇想,把一些粵語詞填到旋律裡面,很快就記住了。

這終于讓她感覺到,自己是個特别的人,和周圍同學不一樣。從此她就愛上了填詞,利用課餘時間廢寝忘食鑽研填詞技巧,和同學合作創作一首新歌,在學校文藝彙演中獻上自己的創作,還報了個填詞訓練班,又到處報名參加填詞比賽,獲過大獎。這種訓練班,這種比賽,應該都是隻有在香港才會容易遇到的事物。

後來她考上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可興趣還是在填詞上面,在這條路上繼續拔足狂奔,去努力結識音樂人,去聯系唱片公司,還去台灣談合作事宜,甚至一度和某唱片公司簽了約。

年輕人碰到所熱愛的事情,是不會計較成本代價的。那幾年,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填詞,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為的是什麼呢?大概就是有一天,自己寫的歌詞也會被大明星唱出來,唱到紅磡體育館,讓成千上萬的人一起合唱。那種成就感,想來會是無與倫比的吧。

但是在慢慢接近夢想的過程中,現實的堅硬壁壘也接踵而至,原來和唱片公司音樂人的合作會随時生出變數,原來多數填詞人的報酬都少得可憐,原來這個行業的競争是如此激烈。

随着不斷地由希望堕入失望,黃绮琳發現靠填詞根本養不活自己,她也一直沒能寫出脍炙人口的熱門金曲。

終于,她打算另尋出路,去了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念了個碩士,與填詞行業漸行漸遠。不過她也沒有完全放棄。碩士畢業的時候,她把自己多年來填詞的一些心得體會整理成了一本小書,定名為《我很想成為文盲填詞人》,像是對自己失敗的自嘲,又像是對舊日理想的告别。

...

後來書真的出版了,同時她也開始投身于影視行業。這一次,她的經曆要順利得多。2012年,她自編自導了短片《赤蠟角到天水圍是我愛你最佳距離》,在業内很快就得到了一定反響。2016年,她擔任都市愛情劇《瑪嘉烈與大衛》系列的編劇,這套劇應該算是近十年來口碑最好的港劇之一。2019年,她導演了首部電影長片《金都》,是一部婚戀題材的文藝片,在影迷和專業人士中收獲無數好評,後來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獎。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真是讓人始料未及。按照常規走向,黃绮琳應該就徹底放棄舊日理想,轉換賽道深耕影視行業了吧。

她本來也以為已經把填詞夢完全放下了。可是在籌劃第二部電影長片時,她突然想到了那本《我很想成為文盲填詞人》。和監制溝通後,對方覺得可以試着把這本書改成劇本,鼓勵她就把過去填詞的經曆拍成電影。

于是一發不可收拾,這個項目就此開動,昨日的理想再次照進今日的現實。不過她覺得填詞這個題材太過小衆,怕收不回成本,為此放棄了本來到手的900萬政府補助金,甯願自掏腰包,把之前《金都》掙的錢都投入到第二部電影上去,自負盈虧,這樣更有底氣。

這才有了《填詞L》。這部電影成本隻有200多萬港币,錢雖少,但黃绮琳找到了最适合這個故事的團隊。女主角鐘雪瑩本身也有過相似的填詞經曆,所以完全能領會黃绮琳的心思。演員中唯一的明星葛民輝,因為欣賞黃绮琳,願意不計較片酬過來幫忙。還有填詞界的一些前輩,潘源良過來客串,黃偉文熱心給出建議。

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就是一部極其真誠、靈動、可愛的電影。其中一些本來很簡單的場景,被添上了動畫效果,以此來和歌詞内容産生對應,讓少女腦中的奇思妙想具象化了。

這部電影沒有完整的故事線,而是碎片式的講述,就像一本私人日記。全片被分成若幹章節,每一章重點講一個填詞技巧或者步驟。由此,我們得以知曉填詞背後的一些冷知識。比如,粵語歌一般都是先有旋律,再把文字放進去,所以才叫“填詞”。粵語分為九聲六調,歌詞裡面每個字的聲調要和旋律相貼合,這樣才能和諧悅耳。這個要求被稱為“啱音”,意味着給粵語歌填詞要比其他語言難得多,有點類似于古詩詞裡的平仄對仗,有一套非常嚴格的标準,遠不隻是押韻就可以。

這也會讓我們感歎,束縛多不一定是壞事,這可能反倒會激發創作者的靈感,讓粵語歌詞的成就超過其他地區,就像古典文學的最高成就是形式最嚴格的絕句和律詩。

電影中出現了很多讓有過創作經曆的人瞬間心領神會的細節,比如生病住院還想着要交稿,讓過來探病的朋友幫忙電腦打字;失戀後第一反應是要記住這感覺,以後可以用到創作中去;還有最戳人的一處,就是唱片公司領導對女主角說,你努力了這麼久都還是沒有成功,會不會是因為你根本就不适合這一行?女主角聽到後,臉色頓時變得蒼白僵硬,但又要強忍住,回應說,自己根本沒努力過。我們知道,這不是實話,她隻是想保護自己的自尊和驕傲。

...

當然,片中也會遍布一些粵語歌元素,就像埋了無數個彩蛋。

...

...

不過坦白講,這部電影是有一些瑕疵的,因為受限于投資成本,或是因為導演經驗不足。再加上裡面太多的粵語梗,對非粵語區的觀衆會構成一定的理解門檻。但因為我能感受到投入其中的那股真摯飽滿的情緒,很快我就會忽略那些瑕疵和障礙,跟導演一起沉浸到裡面。

我也會回想起自己青春期的創作夢想。上大學的那幾年,我幾乎每天都要寫東西,什麼體裁都寫,日記、影評、書評、随感、小說,寫完就發到博客上,跟黃绮琳一樣,廢寝忘食,不計代價,把寫作看得比現實生活還重要。電影中的女主角跟人說,隻要能讓她發表作品,她甯願不要酬勞。我那時候也是這樣,寫了上千篇文章,攏共隻掙到過千把來塊稿費而已,但我依舊樂此不疲,稿費不重要,我寫隻是因為我想寫。那時候,我絕對想不到将來有一天能給三聯寫稿。

我其實也寫過幾首歌詞,當時還頗為得意,但又不知道怎麼進入唱片行業,隻能束之高閣。現在看了電影才慚愧不已,原來我那根本不能叫歌詞,太不專業了。

電影之所以叫《填詞L》,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其實也是導演的一個自嘲。粵語裡有個字叫“撚”,本意是“捏、搓、揉”之類的動作,後來引申為粗口,意指男性性器官。“撚”和“人”,在粵語裡是諧音。黃绮琳的意思是,她本來想當一個填詞人,可是沒能成功,頂多隻能算是個“填詞撚”。電影本來的片名就是《填詞撚》,但粗口不能直接作為片名,于是簡化為《填詞L》。

這部電影完全違背了常規青春勵志片的套路,一直到最後,女主角都是一個失敗者的形象,夢想終歸隻能化為泡影。但你又不會覺得特别失落,因為即便沒有成功,可那些創作出來的作品,始終都是屬于你的呀。它們豐富了你的人生,讓你有了更多的沉澱,讓你區别于其他人。

這些說起來似乎隻是陳腐的雞湯,但是,神奇的是,電影之外發生的一些事,補足了電影裡的所有缺憾——

如果你在看完電影後,繼續耐心看完所有字幕,就會發現,電影裡所有的配樂,都是黃绮琳自己填的詞。所以這部電影不光是緬懷青春,而且是時隔多年重拾所愛。她終于實現了給一整張專輯填詞的夙願,這次是給自己電影的原聲OST。

電影票房不算高,但在業内獲得了很多好評,也入圍了多個獎項,包括女主角鐘雪瑩的金像金馬雙提名。最後,電影主題曲《填詞魂》榮獲了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這首歌由黃绮琳填詞,香港新生代女歌手謝雅兒作曲并演唱。黃绮琳領獎時激動表示,看過電影的朋友都會知道,這個獎對她有多重要。

...
▲黃绮琳和謝雅兒在香港電影金像獎領獎現場

鄭秀文看過電影後很喜歡,她希望黃绮琳不要放棄填詞的夢想,于是邀請她給自己的歌填詞,就有了後來的《盲盒》。鄭秀文是黃绮琳少女時期就喜歡的歌手,所以你能想到這對她是多大一個驚喜。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像開盲盒,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有什麼在等待自己,于是她把這種心情寫到了歌詞裡。

...
▲鄭秀文在《盲盒》MV解釋她為什麼找黃绮琳填詞

驚喜盲盒還不止這一個。就在上個月,鄭秀文開自己的又一輪個人演唱會,把這首《盲盒》唱到了演唱會上。除此以外,鄭秀文還邀請謝雅兒當自己演唱會嘉賓,在紅館唱響了《填詞魂》。

...
▲鄭秀文在演唱會上介紹謝雅兒

這裡又埋了個電影梗,《填詞L》裡有場戲是,女主角一事無成隻能和閨蜜去紅館外面賣演唱會周邊,她對閨蜜說,“将來我的歌詞會在紅館被唱出來”。

...

這句話,在電影上映不到半年後,成為了現實。

《填詞魂》歌詞中有句是,“得不得到掌聲還是盡興,曾真心喜愛不遺餘力”,謝雅兒在紅館唱到這句的時候,全場爆發熱烈掌聲。

歌裡還有另幾句是,“誰保證熱血可兌換動人結尾/白費幾多感情/白費幾多志氣/就怪當初你我太入戲”。可這些後續證明,黃绮琳的熱血并沒有白費。她現在已經是一個有作品、有獎項、有大明星加持的正牌填詞人了。

電影最後讓我大哭了一場,這些場外後續卻又讓我高興了好幾天,為黃绮琳高興,為所有熱愛創作的人高興。創作是不會辜負你們的,所有投入過的創作能量都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反哺你、滋養你、成就你。

我還為粵語歌高興。《填詞L》讓我明白了,為什麼粵語歌在整體上能達到那樣的高度,除了那些金牌填詞人以外,還有無數默默付出的香港填詞愛好者、研究者、傳播者,是他們構成了這種文化的根基土壤。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之上,粵語歌是不會消亡的。即便現在可能不會再出現《滄海一聲笑》《千千阙歌》《一生何求》《海闊天空》《紅日》這種全民傳唱的粵語歌,但在這個分衆化的時代,還是有很多才華傍身的創作者,在積極傳承着粵語文化。粵語歌詞的質量深度,依然領先于其他地區。

不隻是粵語歌,還有香港電影。雖然現在港片在商業上一落千丈,但這幾年我卻看到不少展現香港平民生活百态的好電影,體量雖小,但勝在真誠、質樸、紮實。正是因為不能指望用電影掙大錢了,于是還留在這個行業的人,多是真正熱愛拍電影的人,他們是真的有想表達的東西,戒除了浮躁之氣,專注于創作本身。今年陸續上映的《年少日記》《白日之下》《填詞L》,都是這股新浪潮結出的果實。

港片不會死,粵語歌不會死,香港文化不會死。它們隻是換了形式,繼續陪伴着我,并将一直陪伴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