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續作,卻完全翻轉了小醜1的優缺點:第一部類型完成度有多高,這部就有多差;第一部的核心表達有多麼危險且煽動,這部就有多冷靜和自反。
差得離譜的前三分之二奠定了全片的起評分:毫無表達欲,豪無新意的心理犯罪側寫;歌舞和小醜女/gaga本意隻是噱頭,類型快感更是一點沒給到。當天在倒時差,看得昏昏欲睡。
所幸最後四十分鐘力挽狂瀾,以社會學/傳播學的視角對小醜1實現《桂河大橋》式的完全解構。雙重妄想既是亞瑟與小醜雙重人格的對峙,也是亞瑟與社會大衆(或觀衆)對于小醜這一反文化/反建制符号的雙向互動和共同建構。
小醜的笑從來都隻是社會建構。當小醜女用口紅在玻璃上畫出笑容,無意微笑的亞瑟将臉龐對準鏡頭的角度咧開嘴角,觀衆則将腦海中經典的小醜之笑投射在了銀幕上。這一象征性的場面概括了亞瑟從無意間創造符号到被符号創造、被大衆/時代裹挾的過程。結尾處,瘋狂的真小醜在虛焦的景深處割開嘴角,而意外死亡的亞瑟嘴角流下一絲血痕,在觀衆面前完成他最後的“微笑”。兩張微笑,一明一暗、一真一假,終于撕碎了小醜面具下的真面目:當亞瑟放棄自己創造出的小醜人設,狂怒的大衆殺死亞瑟,創造新的小醜。
遺憾的是,作者沒有給出“亞瑟如何放棄操演小醜”這一關鍵轉折的充分理由,即便是隐晦的監獄強奸(《阿拉伯的勞倫斯》)也不能解釋亞瑟為何放棄幻想、做回自己。議題的反轉和完成度的欠缺使本片兩頭不到岸,無法讨好任何一側觀衆。
創造“小醜之笑”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閃靈》真正閃現的是現代社會病症的幽靈
與其說是恐怖,不如說是心理恐慌,還帶着些許黑色幽默。太熟悉尼克爾森的表演特色,即便有上樓梯、步步緊逼那樣出神入化的段落,還是在觀影過程中多次憋不住笑,深深感受到了喜劇表演的影子(甚至有那麼點金凱瑞的神經質味道)。反倒是小朋友附身的某 ...
笑不起來的喜劇之王,滿是荊棘的斯科塞斯
頗有勁道的劇力、剪輯和表演,舉手投足間閃現出遊弋、世故和機會主義的男主居然是由德尼羅飾演,這種不露鋒芒的現實主義演繹與斯科塞斯的整套視聽風格相得益彰。如果說庫布裡克的犀利像一把彎刀直直插入觀衆的心髒,那斯科塞斯濃稠而綿密的表達則更像 ...
青春沒有永遠
這幾天連看了三部電影,湊巧分别呈現了童年(《潘神的迷宮》)、少年(《芬妮與亞曆山大》)和青年(《阿黛爾的生活》)的人生片段。不過前兩者是靜态的、架空的,而且醉翁之意不在酒;後者涉及動态的成長,樸實無華,卻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潘神的迷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