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續作,卻完全翻轉了小醜1的優缺點:第一部類型完成度有多高,這部就有多差;第一部的核心表達有多麼危險且煽動,這部就有多冷靜和自反。
差得離譜的前三分之二奠定了全片的起評分:毫無表達欲,豪無新意的心理犯罪側寫;歌舞和小醜女/gaga本意隻是噱頭,類型快感更是一點沒給到。當天在倒時差,看得昏昏欲睡。
所幸最後四十分鐘力挽狂瀾,以社會學/傳播學的視角對小醜1實現《桂河大橋》式的完全解構。雙重妄想既是亞瑟與小醜雙重人格的對峙,也是亞瑟與社會大衆(或觀衆)對于小醜這一反文化/反建制符号的雙向互動和共同建構。
小醜的笑從來都隻是社會建構。當小醜女用口紅在玻璃上畫出笑容,無意微笑的亞瑟将臉龐對準鏡頭的角度咧開嘴角,觀衆則将腦海中經典的小醜之笑投射在了銀幕上。這一象征性的場面概括了亞瑟從無意間創造符号到被符号創造、被大衆/時代裹挾的過程。結尾處,瘋狂的真小醜在虛焦的景深處割開嘴角,而意外死亡的亞瑟嘴角流下一絲血痕,在觀衆面前完成他最後的“微笑”。兩張微笑,一明一暗、一真一假,終于撕碎了小醜面具下的真面目:當亞瑟放棄自己創造出的小醜人設,狂怒的大衆殺死亞瑟,創造新的小醜。
遺憾的是,作者沒有給出“亞瑟如何放棄操演小醜”這一關鍵轉折的充分理由,即便是隐晦的監獄強奸(《阿拉伯的勞倫斯》)也不能解釋亞瑟為何放棄幻想、做回自己。議題的反轉和完成度的欠缺使本片兩頭不到岸,無法讨好任何一側觀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