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有勁道的劇力、剪輯和表演,舉手投足間閃現出遊弋、世故和機會主義的男主居然是由德尼羅飾演,這種不露鋒芒的現實主義演繹與斯科塞斯的整套視聽風格相得益彰。如果說庫布裡克的犀利像一把彎刀直直插入觀衆的心髒,那斯科塞斯濃稠而綿密的表達則更像成片的荊棘。你可以帶入主人公的美國夢小人物立場,又可以從女主(粉絲文化)和明星傑瑞(娛樂、媒體從業者)的視角審視整個故事。真實與想象、媒介内外的世界交織、糾纏在一起,到臨近結尾時終于變得無法分隔。既反映了主人公的心境,更巧妙地帶出媒體滲入并塑造現代生活的精準表達,在雙重意義上論證并呈現了“my life is a comedy”的真谛。影片的場景與場景之間以一種緩慢而穩定的節奏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又時常向不同的方向擴散、蔓延,仿佛滴入清水裡的墨汁,又像滲入紡織物的油脂,營造出迷人的複雜結構。觀衆沒有血濺當場,而“死”于失血過多的折磨和痛苦,以及死前仍有一絲意識回看“溫水煮青蛙”時的無力回天和恍然大悟。因此,突然理解了老馬的電影為何總給我一種疲憊感,整個人如同被掏空一般,在短期内不願回看。這種表達節奏類似不少經典社會學名著裡的論證鋪排:不統一,非線性,卻有整體的勢能。有些導演拾起了老馬留下的不同碎片和殘肢,加以拓展和類型化改編,融入流行文化和當下語境,搖身一變成了《小醜》(喜劇之王+出租車司機),成了奉俊昊(群像調度+社會階層與邊緣人視角)。
笑不起來的喜劇之王,滿是荊棘的斯科塞斯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創造“小醜之笑”
雖然是續作,卻完全翻轉了小醜1的優缺點:第一部類型完成度有多高,這部就有多差;第一部的核心表達有多麼危險且煽動,這部就有多冷靜和自反。差得離譜的前三分之二奠定了全片的起評分:毫無表達欲,豪無新意的心理犯罪側寫;歌舞和小醜女/gaga ...
《閃靈》真正閃現的是現代社會病症的幽靈
與其說是恐怖,不如說是心理恐慌,還帶着些許黑色幽默。太熟悉尼克爾森的表演特色,即便有上樓梯、步步緊逼那樣出神入化的段落,還是在觀影過程中多次憋不住笑,深深感受到了喜劇表演的影子(甚至有那麼點金凱瑞的神經質味道)。反倒是小朋友附身的某 ...
青春沒有永遠
這幾天連看了三部電影,湊巧分别呈現了童年(《潘神的迷宮》)、少年(《芬妮與亞曆山大》)和青年(《阿黛爾的生活》)的人生片段。不過前兩者是靜态的、架空的,而且醉翁之意不在酒;後者涉及動态的成長,樸實無華,卻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潘神的迷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