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開始是一個美麗的法國女孩,騎着單車帶着一束花去看望已經離世的父母,處處鮮花盛開綠草如茵的鄉村、強烈的生活畫面感,讓人羨慕法國人獨有的精緻與浪漫。後來電影随着女主人翁的活動漸漸拉開帷幕,一個德國納粹軍官“被安排”住進他們的房子,他們當然是反對的,但是在1941年法國剛剛向德國投降的時候他們沒有選擇。
爺爺為了消解煩悶讓孫女戴安娜彈一首鋼琴曲,正好彈的是肖邦的曲子,這時要住進他家的德國上尉進來了,恰好聽到了這首他最愛的鋼琴曲,男主和女主的故事就這樣展開了。一個是敵軍上尉,一個是普通的法國女孩,上尉是一個有修養的君子,每次見面都主動問好,主動找話題聊,但是這個家的主人鑒于對敵軍的仇恨,自始至終都沒有跟他對話。
雖然沒有一句話,但是兩個人從心靈上的溝通已經超過了所有的話語,這大概就是那句:比起花言巧語的表白,實在的行動和心靈的溝通才是見證愛情的最好方式吧。有時候,語言是蒼白的,是貧乏的,也是矯情的,是帶修飾的,而真正打動人心是更直接的行為,動作,和眼神...雖然這場愛情是無聲進行的,但爺爺似乎早有察覺,有一天晚上戴安娜在生火,爺爺說“把木頭從火焰上拿開,不要讓它白白燃燒”,說的不也是愛情嗎?
電影的最後,軍官被調到另一個戰場,對這家人辭别,女主表面平靜如水但内心波濤洶湧,眼睛裡的淚水不斷湧出。但直到車子離去的最後一秒,她才從房間沖出來哭着對上尉說了一句“再見!”。一段偉大的愛情,用兩個字就這麼結束了,沒有擁抱,沒有多餘的話語,也沒有流露任何依依不舍的表情。看了有點讓人感到惋惜,在國仇與個人感情之間,你會如何選擇呢?我想這個故事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矛盾、沖突,原因都沒有那麼簡單。
正如影評所說“最深沉的愛隻能用沉默來表達,隻因為它超出了靈魂能承受的底線。”在軍官走後,女孩義不容辭地加入了革命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