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人間》這部劇在懸疑安排上其實沒有什麼創新點,一句話概括劇情内容就是“男主追查母親之死的真相,卻發現最信任的上司是幕後大boss”的故事。這部劇突出的特點在于“仿生人”這一背景設置,而劇集重心僅局限于調查與仿生人相關的案件,就注定了有限的劇集容量裡隻能講述淺顯的小案子,無法把這個平庸的故事講述得不平庸。

如何去修改這個大衆故事的劇本?

這讓我聯想到了另一部作品《塵封十三載》。13載是一部懸疑作品,但它的核心卻是一部人情劇,跨越13年的連環殺人案隻是劇情推進的線索,而這部劇最大的看點就是雙男主之間的互動與拉扯,十三年了,他們保有自己的風格,卻又吸收了對方的優點,讓觀衆看到了他們這些年來的改變與進步。

同樣的,《仿生人間》最應該重點塑造的是男女主之間的互動變化。

女主這個角色才是這部劇的靈魂。她的起點是忘記了仿生人的身份,以普通人的心态而活。女主進入明眸本身就是個巧合,如果不是男主的同事受傷,她應該會拒絕邀約,隻做一個普通的心理醫生。男主因為身份特殊,有與她的生活有交集,所以才引發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仿佛潘多拉的魔盒,輕輕地開啟就打破了女主生活的安甯。這部劇最大的暗線就在于女主這位仿生人的思想覺醒過程,從快樂地作為心理醫生生活 → 在查案中發覺自己身份的真相 → 誤會自己對男主的保護是因被修改了初始執念 → 自己與男主互動關系的糾結 → 真相大白女主重新開始快樂的生活,女主走過複雜的心理變化過程,最終真相揭開卻發現與原點重合,隻不過這一次她不再帶着困惑而活。

男主這條線是故事推進的線索明線,因為他不斷地探查母親之死的真相,促進了女主身份的揭開。

女主心态變化的根源在于她對真相的信任與排斥,她誤以為自己對男主的保護是源于初始執念,但又不願意徹底破除這一思想禁锢。而男主的心态變化源于在查案的過程中與女主一路同行的互動,他在理智上強迫自己對仿生人區别對待,以此敦促自己早日查出母親的真相,但在感性上對仿生人的态度有了一步步的轉變,以孫遙案為導火索,在女主仿生人身份揭開時徹底爆發。因此,在男主拿到行車記錄儀錄像後的劇情節奏是自燃的,但在此之前劇集在男女主情緒上的刻畫卻是很薄弱的。

劇中女主線最大的bug在于沒有清楚的解釋女主為什麼突然相信自己的初始執念被更改為“守護男主”。女主是當局者迷,她與男主最初合作時的心态其實是相看兩厭的,隻不過當尹天宏告知她“真相”時,她那時已經與男主很合拍了,而且她從内心深處挺不願意相信自己是因為初始執念才對男主好的,所以因為抵制情緒作祟,她也忽略了自己對男主的情緒變化。女主的判斷陷入思維誤區是合理的,但劇集前期卻沒有深入刻畫男女主互動的遞進變化過程,所以到了修改初始執念這段劇情的時候,就很難引起觀衆的共鳴,把一個可以深入挖掘探讨的劇情變成了生硬轉折。

劇情前期,“男主對仿生人的追責執念”與“女主在人文情感上的堅持”本來應該成為劇集刻畫的重點,他們堅持自己的立場,互相争吵,無法徹底說服對方,但卻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對方的影響。前期本來是男主糾結的主場,他在追查母親之死的真相時迷茫與痛苦,而這時的女主想法相對簡單,隻是想幫助男主走出心魔。在錄像之後,就是女主糾結的主場,女主對自己生命的意義迷茫,而男主卻是那個堅持守護女主不放手的人。當最終真相揭開,既解了男主母子之間的心結,又解答了女主存在的意義,其實男女主一直以來做的事都是殊途同歸,隻不過是這一路上跌跌撞撞,讓他們一度針鋒相對。

如果編劇把劇情構圖與重心遞進做好,這部劇本來會是個男女主極限拉扯,最後攜手同歸的感人故事,有人工智能的覺醒,也有人類道德的反思。可惜了,竟然被呈現得如此淺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