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 張朝找昭榮 聯合創作)導演野心很大,他想把巴爾紮克,莫紮特,知青,文革,音樂,現代化,愛情,友情等意蘊全部融進去。如果電影銜接好了,加上神仙選角(周迅、陳坤、劉烨),拍出來的效果絕對震撼,隻是受制于時長,電影略顯生硬,不過仍為佳作,其豐富的内涵仍然讓人産生讨論的沖動。

...
《巴爾紮克與小裁縫》

劇透警告!

1 結局

對結局情有獨鐘,絕佳的立意,可惜給人的震撼力度不足。

...
小裁縫的出走

臨近結局,電影節奏略顯倉促,小裁縫的出走稍顯得生硬,缺少有效的鋪墊。女主的确在一直接受新的思想,但是好像還沒有到那種可以抛棄年邁的爺爺與故鄉自己到城市去闖蕩一番的程度。

結局處理欠佳對整部電影的影響不可謂不大,女主堕胎後的這一段時間是豐滿人物形象的絕佳時機,如果能夠抓住這一機會,比如增加對女主心理刻畫,更加注重文學帶給她的思想傳遞,以及将巴爾紮克對她的影響具體化,電影評分完全可以往上漲。

電影不落俗套,給人驚喜。

我以為羅明最後娶妻生子,功成名就,是因為他抛棄了在鳳凰山的小裁縫,結果……

我以為馬劍鈴回到小山村,去到他們曾經住的那個屋子,屋子裡面住的是羅明和小裁縫,我當時心裡還竊喜,結果……

我以為女主角會死,結果……

我覺得女主至少是要在那裡守候吧,結果……

2 三角戀

電影的最後也提及羅明與馬劍鈴愛的方式不一樣。電影中的最後一幕也告訴了我們答案:一個是拉着莫紮特在旁邊默默的守護,一個是給女主讀巴爾紮克直接的追求。

令人慨歎的是馬劍鈴對于女主的守候。他是電影的叙述者,卻始終在三人的故事中保持沉默。隻字未提對女主的愛,觀衆卻已為他的深情折服。盡管他的愛意關切并未得到小裁縫的承認——羅明走後,馬劍鈴給她讀其他作家的小說,小裁縫則表示自己隻喜歡巴爾紮克,其實也就是說隻偏愛羅明。二十七年後,馬劍鈴從法國回到鳳凰山, 小裁縫以前總是追問巴黎在哪裡, 馬劍鈴在法國圓了音樂夢是否也有小裁縫的影響在呢?如果他是在替小裁縫看世界,這可能也是某種意義上的不曾動搖的守護吧。這樣内斂的,不求回報的愛,尤為動人。

...
謎底3 關于小裁縫的結局

電影并未具體談到小裁縫的結局,這也正為觀衆留下了豐富想象空間,我們不妨充分派遣自己的想象力。

也許小裁縫最後從香港到了法國,與馬劍鈴故人相遇——深情男二抱得美人歸。(男二人設,but雙男主)

不是說她去了深圳嗎,說不定她就發家緻富了——重生八零之小裁縫緻富曆險記。(純屬玩笑,but有何不可)

也會有擔憂,出走的小裁縫會像包法利夫人那樣被花花世界迷住眼,怕女主角從沈從文筆下的翠翠,變成張愛玲筆下的葛薇龍。(PS:沒有冒犯愛玲小姐的意思)

但,毋庸置疑,電影給了我們一個更加廣闊的結局——它不局限于情愛。小裁縫不會因為愛人的呼喚留下,而是選擇擁抱自由,帶着決絕,踏入自己選擇的充滿危險與誘惑的人生,走向遠方的世界。羅明也并未怨恨女主的出走,沒有苦苦挽留,沒有頹廢絕望,更沒有忘記自己的初衷是讓女主學習知識,盡管他帶來的知識促使了女主的離開。盡管痛苦,但他接受了這一切,他為自己的愛情付出了足夠多的努力,無果,就繼續過好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分手不是因為現實的壓力,而是源于個人的覺醒。主角會為了愛情激烈燃燒,但又不止駐足于此。(盡管我為羅明與小裁縫的分離感到意難平)

觀影途中,看到兩位男主角給女主角小裁縫念書,教她寫字,隐隐約約也冒出“這樣帶來的必然結局會是什麼”的疑問。但電影整體力度還不夠,女主的改變仍是倉促。

4 爺爺

這似乎是一個傳統的爺爺形象。擔心與自己相依為命的孫女被外來的知青小夥帶壞,氣沖沖跑來警告,反倒被兩個年輕人口中的故事吸引,收到啟發,給村裡人做新式衣服。這位年邁的老裁縫曾經想要将自己全部的本領交給羅明,不難猜測他對于小裁縫終身大事的關切,正如他将最好看新穎的衣服給了孫女。爺爺的愛,無言質樸。

這也正是我為小裁縫最後一句話将爺爺托付給羅明的行為感到不解的原因。

5 碰撞,消逝

“小裁縫”和“巴爾紮克”本身就是一種碰撞。

新式衣服,隊長,鬧鐘,拔牙,莫紮特,violin,看電影……這些新鮮事物逐漸進入村民的生活。

起初,知青們詫異爺爺“一個裁縫怎麼這麼神氣”,山村的閉塞是爺爺地位高的原因,經濟的不發達,使得人們的衣服的來源單一,隻得依靠這個老裁縫。

馬劍鈴記錄的那首山歌(謎底電影已經給出了暗示),則代表着一種傳統。

不識字的村民争論書上的外國人究竟是誰,他們說馬克思是個大胡子,斯大林“都沒幾根毛了”,大多無知,但是我仍被他們的純樸打動。

生産隊長固執地将莫紮特的樂曲命名為《老莫永遠懷念毛主席》。女主角堕胎時發出的呻吟被解釋成“我尖銳的琴聲象征着黑天鵝的到來”,生産隊長點了點頭,當了真,評價一句沒有“老莫”好聽,濃厚的時代色彩讓人啼笑皆非,另一方面又可見村民們的樸實,正是這份天生的樸實讓他們對知青的胡說報以信任。

直到三峽被淹。每當我想到知青與小裁縫那段美好純潔的往事将會随着三峽的建設,現代化的發展而消失時,難免心痛。

馬劍鈴重返鳳凰山,拍攝的錄像帶裡清晰可見那條山路——那是出現在電影開頭的路,也是女主告别男主去城裡打拼的路。

那瓶未曾送出的香水名叫“巴黎情窦”,情窦!初戀!美好!

電影的最後,來不及回憶,鏡頭被洪水蔓延,曾經就消逝在水裡了。

6 變與不變

如同那首謎語被兩位男主角兩人唱起,有些東西是會被傳承下來的,音樂,記憶,經曆,隻有過去消失了,定格了,才會永遠留在記憶中,并且永遠不會褪色。

現代化對傳統文明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知青時代的舊物留存已不多,一些故人不見蹤迹,現代化消無聲息地改變這村民的生活。河上漂浮的長明燈,滿載對故人的紀念,仿佛也預示着什麼,帶走些什麼……

鳳凰山這個地方本身是有曆史的,可最後還是不可避免的融入浩浩蕩蕩的現代化潮流。

7 自由

初見時的小裁縫懵懂無知,“巴爾紮克”使她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于是她選擇出走,獲得了身體上的自由。 巴爾紮克的影響是雙面的,對插鄉的知青而言,無異于精神養料;對長在山中的小裁縫而言,則是打開外面世界的鑰匙。他們同樣沒有自由,前者的自由被禁锢,後者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自由。

8 其他印象深刻的片段

羅明教小裁縫認字、朗讀,當小裁縫讀到“我愛你”時,羅明叫了停,接下來,他讓小裁縫一直說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羅明臉上的笑容,小裁縫的天真,還有馬在旁邊半蹲着,三人構成了這部電影的經典鏡頭。

...
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

小裁縫要去捉鼈,被蛇咬了,馬給她吸毒血,小裁縫問:不是我被咬了嗎?你抖什麼抖? 此處真的是完美的體現了兩個人的性格,一個純潔率真,一個内斂深沉。馬也許是因為擔心小裁縫,他喜歡她于無言中盡顯,小細節拍得讓人忍俊不禁。

村民用土方法(鞭打)治療得了瘧疾的羅明,當小裁縫忍着心疼抽打心上人,肉體刺激使少年少女的感情再也無法抑制, 親吻糾纏,親密無間。鏡頭透過馬的視角看這一番打情罵俏, 觀衆感受着馬的呼吸,羞恥心酸,紛紛湧上心頭。

馬始終不知道小裁縫的真名,當馬去河裡找紙船上的名字的時候,無論如何,他都找不到小裁縫,恸!

...
尋找紙船上的小裁縫寫在最後

這是一部值得長久讨論的影片,這樣的立意,這樣的演員,這樣的取景,怎麼能不給人驚喜。所以我得再三表示遺憾,導演想要表達的太多了,卻沒有把它駕馭的很好。并非我吹毛求疵,而是,它本可以更好。

...
出走的小裁縫

...

...
三個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