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一條主線,四組人物——信治、阿勝、咖啡館男孩和女孩、漫才男子二人組……日式青春陣痛、反少年成長電影。

最難受的是在學校的那段,表面上是老師對未成年問題少年的不管不顧,背後是每個人成長的陣痛——身體發育、無處發洩的欲望,渴望在社會尋找價值位置,但又處在法律與社會的真空地帶徘徊與痛苦,這種錯位關系,伴随着不安與迷惘,喧嘩和騷動,成人影相店裡拙劣的僞裝和表演、對黑幫的貿然頂撞、勒索學生的錢财、在自行車上嘲笑他人真心的情書、戲弄老師的劣質玩偶、為了報仇而戴上拳擊手套……這是少年青春期的盲目亂撞,是對社會的不斷反抗,是“壞孩子”的“純真”天空。

還有“壞孩子”嗎?有的,是那個辍學工作的咖啡館男孩,是那對漫才少年,是老師口中沒有考上公立大學的一群孩子們。

咖啡館男孩走進社會,面對生計不斷掙錢,永遠都逃不掉的老闆謾罵,但是他一直默默守護的陶瓷玩具是他的精神栖息地;那兩個漫才少年從東京到大阪闖蕩,從3個觀衆到高上座率;兩個“壞孩子”又在自行車上說“你傻吧,我們的人生還沒開始呢”……這些,是電影給我們的溫暖,雖然帶着痛過後的苦味。

“壞孩子”本身就是“壞孩子”嗎?我表示懷疑。

也許,那個不斷望向窗外的少年,是每個處在青春期的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