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女性題材而言,女性群像的的塑造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記得看過一篇文章講的大概就是中國影視劇對女性群像的塑造,在不同時代所側重的方向也是不一樣的。90年代的女性刻畫創作重心由“家庭”轉向“事業”像早期的《外來妹》就是講述女性闖蕩改變自我命運的故事;00年代左右更多的是精神訴求和個性能力,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律政佳人》、《粉紅女郎》;到了現在普遍更關注于内在的自我成長,像大火過的《三十而已》《歡樂頌》...從中我們也不乏能看到社會價值觀和女性意識的轉變。而《今生也是第一次》有趣就有趣在,它用“母親”的身份串聯了三個時代女性意識的轉變,同時又以三個時代、三種家庭模式去展現女性初為人母時可能面對的問題,給沒經曆這個人生階段或者正在經曆的女性、家庭起到一個“以ta人為鑒”的參考作用,從中獲取到知識、愛與能量。從我的感官上覺得也在呼籲一種對女性友好的社會環境

戴思瑾“家庭”轉向“事業”

以我的年齡來說,戴思瑾更像是我的媽媽,時代相似、受到的教育相似。最初看到她我會有些小氣憤,慢慢轉變成了心疼。可能我們當下的意識形态不太能接受這樣的女性思想了,但那個時代的人就是那樣啊!我和我媽吵架時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你太傳統了”,但沒辦法她們就是受傳統思想比較重的一代人。照顧好老公、孩子,有一個完整美滿的家庭最重要。這些現在看來可能無法接受的觀點,最初在她們腦袋裡是根深蒂固的。

婚姻和家庭的破裂對她來說是最難的打擊,看她在艱難中一步步開始做生意養活自己和孩子,在護士長和周圍人的幫助下逐漸看見生活還有另一番色彩,我也覺得十分欣慰。能看到戴思瑾從依靠丈夫的軟弱女子,到自己為自己和孩子撐起一片天的自信女性,我真心覺得“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是有一定道理的。

陳蘭青——精神訴求和個性能力

戴思瑾是媽媽,那陳蘭青其實更像姐姐。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全家的掌中寶,我姐最大的特點就是有一些些媽寶or父母寶,爸爸媽媽永遠是寵着的,沒有撒嬌解決不了的事情,父母在我永遠是個“寶寶”,此處點名陳蘭青一毛一樣。甚至比我這個95後更加随心所欲(ps:沒有冒犯的意思哈~

而對這樣的人咋說,最大的“資本”就是最大的弱點,當父母站在自己的對立面,就是晴天霹靂最難受的事情,因為撒嬌不管用了而父母的強權又不敢去反抗,内心最大的期盼就是身邊人可以懂自己,不管生活變化自己還是以前的自己。

路遠方——自我成長

而路遠方更像是我自己,重視自己的成長,不管是事業、家庭都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兼顧,不想顧此失彼是人生常态。這也符合現在很多人的想法吧,兩手一起抓哪個也放不下。堅信隻有自己變得更好才是王道,往往不善于求助,不是不信任别人,隻是不想給别人添麻煩,所以更多的會把事情壓在自己身上。

而對于這樣的自己,最大的打擊就是發現自己不能兼顧吧!像路遠方現在的狀況一樣,工作受阻、沒有奶水又會覺得虧欠孩子,那種挫敗感是自己最難接受的。三個女性角色都很有特點

劇情設計很有意思,“人物”最在意的東西變成了“考驗”。猜測用意就是:最難得都走過了,其他的也不過爾爾吧!柔弱媽媽戴思瑾抱着孩子創業,變得堅強;女強人路遠方承認“弱點”是孩子;小公主陳蘭青忍着劇痛哺乳等等,不管自己的環境如何、生活有怎樣的波折矛盾,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人物在身份的轉變中潛移默化的改變,盡管她們時代不同,但同樣是偉大的母親。

最後想說一些劇中感受到的善意吧!雖然看着都是把比較難的一面展現給觀衆,但現實主題劇就是要從問題和現實中獲得反思,對女性來說預設問題和心理預期比一腳被踹上戰場倉皇應對要好,也許在别人的故事裡可以找到對自己人生選擇和經曆的幫助,也是一件好事;對家庭來說,一些問題的暴露會讓更多家庭有所反思,不說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哪怕一部分人意識到也會減輕過程中不必要的沖突。

還有劇中展現的女性在生育期間可能會遇到的種種生理問題:溢奶、失禁、激素水平不穩定、以及妊娠紋和剖宮疤。。。希望每個母親都能像路遠方一樣不因此自卑,那是生命給予的勳章、希望家庭成員能多些理解,也希望大衆能多些善意,我們生而為人,對“母親”要充滿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