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醫療題材愛好者,本身是抱着審判的心思來看的,結果沒想到這個劇這麼上頭,忍不住上來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其說劇情展現了陳輝“非凡”的一面,不如說,是一名天賦異禀卻不落凡塵的醫生逐漸“接地氣”的過程,大大小小的病例通過單元的形式展開,不但展現了人性多樣,同時也抛出了很多問題,并且制造出了可供大家延伸和讨論的空間。

七集五個案子都是如此,比如最開始開頭陳輝給小男孩當街開胸的情節,注重細節或者對專業性要求相對較高的觀衆可能第一時間就會質疑是否“無菌操作”,這個想法完全沒有問題,畢竟手術前消毒是常識;但換位思考,或許病人家屬當下最關注的可能是孩子是否能得到及時的救治,且劇中也提到了,小孩子還有兩分鐘的生命,那麼比起萬一感染并發的炎症、與兩分鐘後直接送“太平間”的情況,結果是顯而易見的,程序正義和結果正義的選擇悄然登場。

...
...
...

而羅海濤要面對是否捐肝的選擇:前面是車禍受傷的兒子,身後是剛剛降臨人世的孩子,前妻的哀求不無道理,現任的挽留是人之常情。那麼這種時候的話題,就在于1、他得捐,不然就是無情;2、他要不要捐是他自己的權利,這兩種方向。所以劇中才展現了羅海濤的猶豫和不舍:捐肝是身為父親的“順理成章”,但選擇不捐,做一個為自己、為家庭着想的普通人好像也很正常,人性的複雜和糾結本身就是生活的一環。

...
...
...

再說張可佳,作為病人在醫院接受治療無可厚非,但因為丢掉工作而選擇逃避手術,身體還是機會,在現代的快節奏生活中好像難舍彼此。再加上目前看到的“醫生是不是該勸說家屬不要放棄治療”,也是一個很讓人有讨論欲的點:或許是因為小女孩的家庭情況已經不足以支撐她的治療,也或許是治療過程中的痛苦被母親都看在眼裡,有很多種可能性。

縱觀劇情最大的關注點莫過于陳輝關于“阿斯伯格患者能不能當醫生?”的探讨,目前的劇情中并沒有給出一個确定的答案,在實習小分隊三選二的考驗中,陳輝會是那個被淘汰的人嗎?還未可知,而且就算留下了,能不能順利地繼續下去也是一個未知的問題。畢竟患者擔心醫生的溝通共情能力是人之常情,不管陳輝最終是否會被選擇,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個劇并沒有給觀衆強行輸出一個确切的觀點,而是讓觀衆代入自己去感受醫生之間的交流和矛盾,去思考每個患者他們所處的立場......或許等到看完大家才會有自己的答案。

用溫情的方式展現成長,又在成長中刻畫人生百态,流暢的情節和話題的延伸讓情節更精彩也更現實,生活本身沒有答案,每個人都是故事的書寫者和見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