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對于吉爾莫·德爾·托羅的映像還停留在2022年拍攝的《吉爾莫·德爾·托羅的奇妙思想》這部劇集上,那部劇集可謂是鄙人所見過最具克蘇魯風格的恐怖劇集,而這部劇集也足以證明吉爾莫·德爾·托羅是一位能夠駕馭恐怖元素風格的導演,其實早在之前吉爾莫·德爾·托羅出名的《水形物語》和《潘神的迷宮》中也充斥着奇幻,神奇等各種幻想風格的元素,所以從以往題材來看,似乎吉爾莫·德爾·托羅是一名極為适配《弗蘭肯斯坦》題材的導演。
...談到《弗蘭肯斯坦》就不得不聊到本片的意義。這個ip科學怪人自1910年被創造以來,從某種程度上激發了各位導演在這個題材上的創造力,大大小小的影視作品超過100部,而個人肯定無法完全講述全所有作品,隻能選擇其中幾部略做講解。首先這個題材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弗蘭肯斯坦是一個被人所創造的人,但卻被人所恐懼,所憤恨,他從某種程度上優于人,但卻又不得不生活在人類的環境中,這個題材可以變成一個簡單的恐怖故事,亦可以變成一個引發人們思考:"何為創造,何為人"的故事,倘若弗蘭肯斯坦具備了情感,是否是能夠被視為人?死亡和永生等哲學話題的亦能夠融入其中。
最為經典的肯定是1931年的《科學怪人》,作為影史經典,本片塑造了弗蘭肯斯坦最為經典的形象,而作為一個恐怖片創造的電影卻在後續引發了人們關于一個被造就的怪物是否應該被怪罪于此,即一個嬰兒的罪是否應該由他自己承擔,而創造者的科學家卻獲得幸福美滿的生活,即父親是否需要為撫養孩子承擔責任。
...随後的90年代的《剪刀手愛德華》也創造了一與衆不同的科學怪人形象,為其安排了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從此科學怪人具備情感也成為了科學怪人的可選項之一,即人造人是否能夠具備情感,而人造人具備情感後能否被視為人?這樣的讨論在人工智能和腦機接口即将到來的今天,似乎也是我們需要急切去探讨的問題。
...而去年的《可憐的東西》蘭斯莫斯借由艾瑪斯通的科學怪人講述了一個嬰兒成長成人所經曆的一切,大尺度的劇情雖然在國内飽受惡評,但我個人卻被其奇幻的風格和整體個人成長的主題所打動,在我眼中是一部極有特色,極為出色的作品,詳情可見個人影評:
社會規則下的被泯滅的天性
...電影從北極的破冰船開始,宛如《美女與野獸》中野獸形象的怪人襲擊了破冰船,同時引出了弗蘭肯斯坦的創造者維克多·弗蘭肯斯坦(記為維克多),他講述了科學怪人被創造的過程,因為被死亡刺激,維克多希望通過研究突破死亡的限制,而這遭到了學會的反抗。再到弗蘭肯斯坦被創造,而伊麗莎白對于弗蘭肯斯坦的癡迷明顯讓維克多很是嫉妒,從而對弗蘭肯斯坦進行了暴戾的教育,同時期望毀滅"它"。随後第二章維克多又講述了他自己的故事:當維克多從下水道沖出燃燒的城堡時,鄙人感覺是暗示維克多從子宮中誕生到社會中,城堡是那個孕育他的子宮,而此時他才剛剛降臨到人間。他迷惘的在環境中尋找存在的意義,導演安排了為人善良的失明老人,讓他學習了語言,感受到了人間冷暖,同時也明白了世界的法則。随後電影在他對于存在意義迷惘時,走上了尋父之路,從而開始了與父親相互仇恨的故事。電影結尾弗蘭肯斯坦收到了父親的道歉,完成了父與子之間的相互寬恕,最後獨自走上尋找人生意義的路。

電影的劇本某種程度上反而像是《俄狄浦斯王》故事的科學怪人的翻拍版,而其中伊麗莎白對于弗蘭肯斯坦的情感頗有些《水形物語》的既視感。吉爾莫·德爾·托羅在本部中融入了創造者對于人造人這種如父如子的關系,賦予了弗蘭肯斯坦人性并引發了弗蘭肯斯坦是人或物的思考,通過弗蘭肯斯坦的成長暗示了人的成長過程,也融入了弗蘭肯斯坦對于自身存在意義的思考以及人類生存和死亡的思考,當然也少不了吉爾莫·德爾·托羅那對怪異特殊生物的愛情。
如此多的命題肯定難以全部講清楚,所以最終還是讓《俄狄浦斯王》的父與子的命題作為電影主要内核進行闡述,雖然看似豐富,但細細品來又總覺得差了些什麼,很多東西僅僅通過台詞簡單提及,缺乏些深度探讨,而父與子的命題的結尾也顯得有些匆匆忙忙,似乎父親發現自己并無法殺死兒子且命不久矣,隻能與其和解,但并沒有更深刻的探讨,如:身體的差距,生命力的差距,年輕生物永遠會替代老的這樣自然法則等無法突破的規則,亦或者是即使會被替代當下的人應該如何正式自己的地位等話題。
個人評分:7.36分,對于深度上有些欠缺,但并不阻礙吉爾莫·德爾·托羅對于電影的一些細節的把控,在藝術和商業之間,吉爾莫·德爾·托羅似乎總能夠在其中找到巧妙的結合點,作為科學怪人類型的入門級電影算的上是不錯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