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結論,但凡看了點這個劇就跳着腳罵沈彗星“自私”的,有一個算一個,就别再“雖然……但是……”了,全是歪屁股。
沈彗星毛病挺多的,強迫症、自大、武斷、強勢、“狗攬八泡屎”、得理不饒人、一點就着等等,多了去了,但唯獨跟自私不沾邊。
一個獨自帶了六年娃的人,一個喪偶式育兒六年的人,一個有能力、有願望去工作卻按捺了六年的人自私?那不帶孩子的人豈不成了高風亮節、無私?這“自私”豈不要發揚光大一下?可笑。
“養兒方知父母恩”這話什麼意思。不是說沒有養過孩子的人就不感恩父母,而是說沒有自己養育過孩子的人就不知道父母養育孩子具體是一種什麼樣的恩情,重點就在“具體”。見再多豬跑,也不會知道豬肉是什麼味道。甚至于有老人幫着帶孩子、有保姆鐘點工幫着帶孩子和一直自己帶孩子,都是完全不同的體驗。所以沒有具體帶過孩子,就沒有使用“我明白雖然你很累,但……”這種轉折句式的資格,因為你真的不明白。因此跟很多人強調獨自帶娃六年也是對牛彈琴,沒有理解和共情的基礎。
劇評裡面有個被沈彗星戳了肺管子的人(真沒想到有一天我也會由衷地使用這個表達),發出了振聾發聩的“稚問”:“沈慧星一直說自己在家帶娃的這六年為這個家付出多少,那盛江川在外面工作這六年就不算為家庭付出了?你以為工作不累嗎?工作是出去吃飯喝酒玩呢嗎?”
有一篇高贊劇評已經說得很清楚,基本上是進行義務教育了,我把人的教學貼在這兒:“在男外女内模式裡,隻有錢是名義上由夫妻共享了,而自我實現的滿足感、高社會評價、經濟自主權和安全感,這些附加價值全部由男方獨享,女方是分不到一絲一毫的。而女方對家庭關系的經營和付出,卻紮紮實實地共享給了男方。從這個角度來看,男方事業越成功,女方反而越容易陷入這種困境:明明沒分享到男方的成功,卻被全世界教訓說你該知足該感恩,若有抱怨,就會被送入“男人在外打拼還不都是為這個家”這種話術陷阱。”
不知道這些自說自話還挺得意,覺得衆人皆醉我獨醒的 讀不讀得懂。
然後提出上述“稚問”的肺管子又不負衆望地提出沈彗星“素養不行”,因為她當着老公的面“陰陽怪氣”了老公的老闆與小三。說實話,能說一個“兔死狐悲”的人沒素養,也确實是一種新奇的角度。對此,《人類要是沒有愛情就好了》的作者邵藝輝(她沒用《愛情神話》做認證)做了十分精準地回答,實際上我覺得她發的幾條關于這個劇的微博都說得非常好。

說得很難再好了,如果需要,可以再補一刀:一份因為老婆怼了老闆小三就丢掉的工作,不要也罷,掙點體面的錢不容易,但也不難。但想來 是不懂的。
還有一位劇評裡面擁趸衆多的懂王,控訴沈彗星無理取鬧,“畢業就沒工作過,做了六年家庭主婦,面試到處碰壁,結果女主說什麼,說“如果我是一個男的,你們還會這麼說我嗎””,然後就此自說自話了一大篇,意思是沈彗星沒有遭遇職場歧視、劇情毫無現實意義。
回顧一下劇情:(官方截圖工具有些台詞顯示不出來,介意可以去确認)



上來的第一場面試,就展現了沈彗星的能力,說白了,就是要告訴觀衆,沈彗星就是很牛,完全能勝任這份工作。那位看到第四集的懂王完全忽略了這一點,就開始自己設問,“這是因為你毫無工作經驗,并且一直做家庭主婦好吧?”然後開始說人力沒錯,不應該怼人力。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位肺管子二号辯解的跟“男女沒關系”是那句話。

不知道這位懂王是不是眼睛不好,如果不是眼睛不好,那在這兒可以再義務教育一下,但凡說這句話,就是歧視,而且是植根在意識深處脫口而出那種,因為它默認了家庭是母親的“分内事”。
在看看其他人力應該被怼的話。

女兒小不小,有沒有老人幫着管,不是人力應該問的問題。這就好像人力不應該問,你考慮結婚嗎,你考慮要孩子嗎,你考慮生二胎嗎,是一個道理。雇傭者出錢購買的是被雇傭者的勞動,不包括私生活,帶後者的那種叫奴隸。提問,就是歧視。企業在招工的時候面臨自己無法改變的結構性問題,迫使他們盡可能地壓榨勞動力,這是“社會現實問題”,這是無數人在為之努力的東西。
懂王刻意忽略了“問題”,而強調個人無法改變的“社會現實”,看上去好像是一副社會達爾文的嘴臉,實際上隻是為了裝“我最懂人間疾苦”的大尾巴狼。他要是懂,他就說不出“所以請把女方如何的被男方和社會壓力逼着,放棄了自己的職業而被迫留在家啊? 你什麼都沒演啊?……你看,是這樣,從社會角度,絕大部分都是女性做主婦,這的确是個問題,但請從劇情裡表現出來好吧?”因為這是睜着眼睛說瞎話,問題之所以是問題,就因為它根本不用特意去表現,房間裡的大象,誰都知道。
随便找一篇返樸3月7号文章裡的内容——“消費降級還是小事,讓人感受最大的落差還是女性職場生存狀态的改變。香帥老師在《2022年香帥中國财富報告》的“困境與突圍:财富報告之女性專題”中談到,未育女性比已育女性的職場生存狀态更好,尤其是25-29歲和35-39歲這兩個階段的差異更加顯著。有研究表明,每生一個孩子,就會造成女性工資下降約7%;還有研究結果顯示,已育組升職加薪的比例都低于未育組,而失業或者降薪的比例都高于未育組。這真是令人唏噓的結果——懷孕、生産、哺乳這些從生理上就必須由女性來做的事,導緻她們至少有一年多的時間無法專注于自己的事業,有的甚至需要離開職場做全職媽媽,即使不離開的也會由于職業中斷、以及上班後仍需為育兒耗費大量時間精力,以緻職業發展隻能妥協。”
說到這裡,還有兩種論調真是讓人想不到的,1、“她自己做出了生娃、全職六年的決定,那她就要對被職場抛棄的結果負責”,2、“她既然這麼在乎她的工作,明知道帶娃六年會無法再做投資人,為什麼還要生孩子呢”。
對第一個“自己選擇自己負責”的論調,我隻想說,按照這個邏輯,這個世界上沒有被壓迫者,因為都是他們自己選擇了不反抗和苟活。再說清楚一點,沒有選擇的選擇是僞選擇。
對第二個問題,往大了說就是反人類論調,按照自己的意願生孩子是女性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這是任何情況都不應該被質疑,反而應該提供幫助的。如果有什麼事情影響和妨害她做這一選擇,那有過錯的一定是彼方。需要改變而不是死豬不怕開水燙地被提出來的,也是彼方。往小了說,作為一個沒有硬核标準技能的職業,不存在任何必要技能叠代,如果女性生完孩子和帶娃回歸職場時出現“準入”問題,那說明這套篩選機制本身就存在歧視。劇中的盛江川霍連凱們究竟比沈彗星優秀在哪,優勢在哪?哪?
孟大明白已經在文章裡面吐槽過一遍這個戲的奇葩彈幕了,我很佩服她們這個号,我覺得她們就是在搞義務教育。跟着下面的評論摸到豆瓣來,雖然已經發過劇評和小組,但看到這麼多沾沾自喜 真的無語,不吐不快。
雖然槽點太多,吐超時了,但這本來是一篇祝國際勞動婦女的節日快樂的貼,也不知道能不能發出來。如果有人看到這篇劇評覺得寫得不對,筆者态度參考全文第一段話,不接受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