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的紀錄片《是壞情緒啊沒關系》,專門有一集講了厭食症女孩雯雯的故事。厭的情緒以厭食引出,和自我厭惡和解。立意和主題是好的,但是最終呈現大打折扣。
一個初中女孩,為什麼會患上抑郁症,片子裡說是家庭因素,觀衆心裡都清楚,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根本不是家庭,她甚至已經出生在了相對幸福的家庭裡了,關心女兒的爸爸,溫柔開明的媽媽,父母之間也許不夠和平,但對女兒全力開明,支持女兒的二次元愛好,讓初中的女兒買小裙子,穿小裙子,帶着玩偶小熊出門,和女兒的相處方式也是非常平等,會先詢問女兒的看法和想法,尊重女兒的感受。就是在這樣民主環境裡成長的女兒,她才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有直接的自我表達。半個多小時的采訪就能看得出,雯雯是一個非常聰明,有主見,表達能力很強的女孩子。
這樣的家長,讓不少觀衆一度覺得,女兒是被溺愛才出現的厭食問題。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女兒為什麼會抑郁,因為雯雯長期遭受了嚴重的校園霸淩,被學校的男生們毆打,老師坐視不理,導緻她在學校自殘甚至自殺。
主治醫生表達的比較委婉,看似追求畸形瘦的背後,是想通過過度減重重拾對身體的掌控,找到被認可被接納的途徑,對體重的過度焦慮,映射出的是對環境的不安。
對這麼重要的問題,紀錄片避而不談,避重就輕,把雯雯塑造成一個青春期敏感脆弱,嬌氣任性,沉迷網絡的形象,我請問為什麼。
既然已經要正面厭食症這個病症,那就不要再制造一些歧視和誤解。
精神疾病的痛苦,沒有患病的人,無法想象。厭食症往往也和暴食症交替,一陣暴食一陣厭食,如此反複,掙紮在兩種狀态裡的患者,從身體到精神一次次失控,飽受摧殘,加劇了自我厭惡的狀态,病情也會更嚴重。到那個階段,根本不是,我不想吃才不吃飯的問題。
雯雯的父母非常愛孩子,雯雯爸爸希望女兒能接受入院治療,但是雯雯很抗拒,爸爸說,他想讓女兒恢複健康好好活下去,哪怕女兒會因為入院治療恨他,他也願意承受。
媽媽就更不用說了,不厭其煩請求女兒吃點飯,哪怕不吃飯也喝點湯吧。看着女兒情緒失控,看着女兒憤怒,看着女兒爆哭,媽媽把破碎的心一次一次重新粘起來,繼續為了女兒戰鬥。
哪怕生活在幸福的家庭裡,也沒能免受傷害,替雯雯可惜,校園暴力才是罪魁禍首,我們的紀錄片卻連拍都不敢拍,我們的大環境連正視問題都不能。
在小女孩最艱難的日子裡,一直有草莓熊陪她,陪她穿小裙子出去玩,陪她住院,陪她出院,陪她學習,雯雯說在學校被欺負的時候,一直希望有個可靠的人能出現在她身邊。現在我們小熊會一直陪着雯雯。
好消息是雯雯現在恢複的不錯,小姑娘對手語很感興趣,還會發一些自己打手語歌的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