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電影《F1:狂飙飛車》出品方之一,蘋果在電影上映前就開始炒作自家産品參與了電影攝制,也有不少媒體競相報道。


比如有比較詳細的報道稱,蘋果工程團隊設計了一套全新的攝像頭系統,滿足電影的技術和制作要求,系統模塊采用iPhone 15 Pro的4800萬像素圖像傳感器,搭配蘋果A17 Pro芯片,能夠錄制ProRes Log格式視頻。從視頻素材來看,這個設備安裝在了車輛頂部,像一隻短短的翅膀。
結果,傳來傳去,變成了:《F1:狂飙飛車》用iPhone技術拍攝。更有誇張的自媒體,直接變成了“用蘋果手機拍攝”。
這怎麼可能!
但凡稍微對電影拍攝有一丁點兒了解,都會覺得這種說法很荒謬。下面開始說重點。

1、大制作電影,都是多種方案協同拍攝
成熟的大導演拍大制作電影,基本不會隻用一種設備、一種拍攝方式完成電影。
用腳架拍固定鏡頭、用軌道拍移動或旋轉鏡頭、用斯坦尼康或穩定器拍有呼吸感的晃動鏡頭,攝影師選擇的方案,從來都是根據導演的需求而定,比如斯皮爾伯格拍《西區故事》跳舞場景,用大搖臂拍自由度更大的移動鏡頭就是最合适的選擇。

《F1:狂飙飛車》更是如此,看過電影就會發現,賽車場的機位要比常規電影的機位多得多,車上就有怼賽車手臉拍的固定機位,有車前側可以自由旋轉的機位,有模拟賽車手視角的機位,以及安裝在車身正前方拍攝和前車追逐、擦碰的機位等等。

此外還有賽車外面的客觀視角,有航拍、有拍攝車抓追逐和刮擦的特寫、有賽場外圍看賽車飛馳而過,以及其他場景的文戲拍攝,這部分就和其他電影一樣,腳架、軌道、搖臂和斯坦尼康等常規應用了。
别告訴我,你還相信這些都是“用iPhone技術”拍攝。
其實官方發布的劇照和幕後花絮就已經給出答案。

威尼斯盡管身形小巧,但戰機駕駛艙的空間也捉襟見肘,之所以能放進去,是因為威尼斯可以将拍攝單元和記錄單元一分為二,從劇照能夠看出,分體後僅将拍攝單元放進了駕駛艙,得以完成拍攝。
但這個方案在《F1:狂飙飛車》裡無法實施。賽車空間同樣局促,而且由于都是實拍,這麼大的機子放進去會影響駕駛安全。

這個為賽車部分提供主要素材的攝影機,是廠家配合攝影指導“造”出來的沒有命名的産品。它裡面用了索尼FX6電影攝影機的傳感器(相當于傳統膠片攝影機的底片),因為FX6的體積比較大,所以外面套了個索尼FR7的殼。這樣就把機身體積壓縮至比數碼微單還要小巧。

這個問題我也仔細思考了一下,技術指标上,FX6和FR7相當,都是全畫幅、都支持4K/120P,可以采集XAVC-I 4:2:2 10bit影像,連支持的高速卡都相同,不會給DIT帶來不便,也都是E卡口。

由此可知,這25台攝影機,完成了絕大部分賽車素材的拍攝,不但攝影機和蘋果沒關系,整套系統也和蘋果沒關系。可旋轉的底座用的是Panavision,遙控變焦和無線圖傳都已經是行業内非常成熟的應用,實現起來很簡單。
所以蘋果到底參與了什麼呢?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那麼一點,在車頂裝了個不能旋轉變換機位的攝像頭,拍攝的畫面電影裡到底有沒有用就不得而知了。
如今看來,蘋果的加入更像是一種商業植入,給你個邊角料的小任務,哄你玩玩,畢竟出品方要給面子。
最後,感謝攝影師鄭誠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