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扭的語言是我給這部片子打三星的最主要原因。導演設計了許多貼近生活的場景,比喻卻無一例外因為角色蹩腳的普通話使之懸在觀衆和熒幕之間,沒法真正地讓人理解其中的意味。就像是某個下午,A和B走進一家人氣爆棚的甜品店,B對服務員說:“我們要一份撒糖霜,但不要焦糖的布丁,一份抹茶冰淇淋,還有一個焦糖布丁。”而這時剛好隻有這一個服務員值班,另一桌比AB早一步進來的人很沒素質地從服務員大喊:“服務員,我的焦糖布丁和榛子冰淇淋什麼時候好?”A和B都知道B點的是什麼,那個沒素質的人C也知道自己點的是什麼。但服務員呢?雖然會再确認一遍,但這時候在ta腦子裡這兩件事完全有可能會混成一件事,如果這時ta剛剛把高峰期的客人送走,身心疲累呢?觀衆就是這個例子裡的服務員,接受着來自導演(A)和演員(B)的複雜,無序的信息,并轉換成自己所能理解的信息,而C(突發的幹擾事件)和服務員的身心狀況(前大半段觀影過程中的沉悶壓抑累積後的debuff)則使得服務員(觀衆)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在C上,讓自己更加煩躁。

導演說這部電影是過程電影,即一種過程化的叙事,并不是一件一件事情之間相互碰撞,而更像我們平時寫作中的閑筆,你并沒感覺到它有多麼重要,并不是一件具體的事情,它可能連沖突都算不上,但就是一個個閑筆,一條條特别細小的支流彙聚到一起,成為一個叙事。...在此之前我并沒看過任何的過程電影,以至于我認為導演是按上邊的概念照貓畫虎自己研究出的《锔瓷》。誠然長鏡頭和最後的三十分鐘很厲害,但也就僅止于此了。除了這兩處真的完全沒别的好誇的了。雖然我包括我的很多朋友認為這是最能反映疫情那段時間的電影,但跳出那段回憶,我再去看這部片子,隻覺得無趣。導演和攝影很厲害,居然能駕馭住這樣的鏡頭,調色和光影的質感好強,演員居然在這麼短的時間交出了一份還算過得去的答卷,最後那一下似炸非炸的結尾讓人怅然...自己曾經所寫的東西讓我感到陌生。你可以在《锔瓷》裡體會到支流彙入江河,經由三角洲分流再向大海湧去的感覺,而你就在三角洲上,在江河剛剛分流的那個地方。看着消失在視線中,不知在哪兒的源頭,說一句:“要是正常的事件化叙事會不會好看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