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我是恩小希。

不知親愛的們,你們注意到了嗎?最近的社交媒體和各大品牌到處刮起了一陣粉紅色旋風,普通女孩和女明星們紛紛穿上粉色套裝拍照出街。

是的,這正是好萊塢電影《芭比》上映帶來的時尚風潮。

沒有多少排片也沒做什麼宣發,但這絲毫沒影響《芭比》在中國引發一場女性主義的狂歡。

如今,《芭比》高居北美周末票房第一,爛番茄新鮮度90%,豆瓣評分8.4,口碑爆炸。

已經殺出排片率低的先天缺陷,愣是逆襲成了一部帶貨神片。

一個代表着女性極端刻闆印象的塑料娃娃拍成電影,憑啥會這麼火?

01 真正的女性電影

首先,它是一部很歡樂且漂亮的電影(對我的眼睛非常好)。

影片由全女性班底制作,小醜女瑪格特.羅比親自擔綱主演和制片人。

導演也是拍出過《伯德小姐》和《小婦人》的女導演格蕾塔.葛薇格。

觀影大盤也基本都是女性觀衆撐起來的。

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一部電影放映廳裡的觀衆基本都是女孩(隻有一個男生,估計是陪着女朋友來的,哈哈。)

電影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芭比樂園的經典款芭比。

她和其他各種各樣的芭比們共享芭比樂園——一個被粉紅色和塑料感包裹着的女性烏托邦。

她們每天的日常就是從精緻的房間中醒來,按照設定好的程序洗澡、換裝、吃早餐,和其他芭比打招呼,然後開着小汽車在芭比樂園裡兜風,出席樂園裡各種體面的活動。

她們的浴室的蓮蓬頭從不會壞,烤的面包從不會糊,冰箱裡有永遠不會過期的牛奶,櫥窗裡永遠能變出下一套衣服。

到了晚上,她們會聚集起來開派對,在girl's night中結束愉快的一天。

在芭比樂園裡,總統是女性,最高法院的成員是女性,諾貝爾獎得主也是女性,還有律師、醫生和記者……所有重要的工作都由女性擔任,所有社會資源都被女性掌握。

芭比們為這樣的自己感到驕傲。

而被設定為芭比男朋友的玩偶肯,則是這個芭比樂園裡毫無存在感的一員。

雖然樂園裡有很多的肯,但他們沒有自己的房間,也沒有正經的工作,唯一的任務就是“站在海灘上”,等待被自己的芭比看上一眼。

(怎麼樣,有沒有莫名很熟悉的感覺?)

但突然有一天,以完美著稱的經典芭比不再完美,生活對她來說也不再事事順心了:洗澡水開始變涼,吐司烤糊了,用來穿高跟鞋的腳突然變成了平腳掌,腿上還出現了橘皮組織……甚至,芭比還開始思考起了死亡。

簡而言之,她不再“完美”了。

于是在怪人芭比的指點下,她離開芭比樂園,前往現實世界尋找和自己有聯系的人類小女孩,探尋她們之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芭比在洛杉矶的海灘第一次體驗到了充滿性意味的男性凝視,這讓她不知所措。

不僅在現實世界遭遇了性騷擾,她還遭遇了世界觀的崩塌。

原來在Z世代的年輕人眼裡,她根本不是自己以為的女性代表、平權先鋒,而是“讓女權運動倒退了50年”的罪人。

當芭比崩潰時,肯在這裡卻感覺好極了,因為他意識到這是一個由男人統治的世界。

趾高氣昂的男高管、騎着馬的男警官、健身房裡互撞肌肉的兄弟,還有海報裡穿着貂皮大衣的史泰龍……

這一切都讓一直在芭比樂園中充當“第二性”的金發肯瘋狂心動。

他決定回到芭比樂園,聯合所有肯們一起從零開始構建父權制社會。

他大肆宣揚着:一切的東西的存在都應當是為了男子氣概的延伸,比如馬,比如發帶,暴力,以及對他人的粗魯與冒犯。

當芭比和自己的人類小主人--媽媽格洛麗亞還有她的女兒薩沙一起返回芭比樂園時,金發肯的父權制洗腦包已經生效了。

芭比們基本都成為了肯們的陪襯,圍着他們打轉,做他們的啦啦隊,為他們端啤酒,成為戀愛腦,瘋狂被肯PUA……

而肯們也非常享受對芭比們解釋電影劇情和油膩說教“讓我來教你。”

(看到這裡我簡直要笑瘋了,懂的自然都懂。)

格洛麗亞對此的解釋是,“她們就像16世紀的土著,殖民者帶來了天花,而她們根本沒有抗體。”

肯制造後的芭比樂園,反映的恰恰是現實社會中女性的處境。

在父權制下,女性仍然要接受着男性不友好的凝視,被不平等地對待着,女性似乎隻是作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

并且,這種父權制對女性施加的迫害是更為隐秘的。“現代社會并不是放棄了父權制,它隻是以一種更隐蔽的形式存在。”

電影對流行文化的玩味和對父權文化的花式吐槽,如此創意十足又切中要害,觀感就像在看一場辛辣的女性主義脫口秀。

怪人芭比、格洛麗亞、薩沙和慢慢覺醒了的女主一行人決定,要奪回芭比樂園。

她們的戰略是,先通過告訴其他芭比,女性在父權制社會中受到的種種相互矛盾的規訓和要求,進而破掉肯的洗腦包。

格洛麗亞的這段台詞在社交媒體上被轉瘋了,

赢在說出了女性的真實困境:

連标榜為智慧和美麗的芭比,都說出了每個女生都會說出的那句話:“我什麼都做不好。”

而這,恰恰就是女性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和矛盾。

之後芭比們再利用肯們的自負和嫉妒心,讓他們争風吃醋,制造“雄競”。

最後,芭比們終于奪回了樂園的統治權。

但經曆了這樣一場風波,他們都開始意識到,無論是最初的芭比樂園,還是被父權制改造後的肯王國,都有人被壓迫、被忽視。

這兩者本質上都是對父權制社會壓迫邏輯的重複。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彼此尊重、包容的新世界。

影片的高潮出現在年邁的芭比之母露絲跨越時空與芭比進行的對話。

露絲一手創造了無懈可擊的、不用考慮實用主義的芭比,卻在她因為不懂如何喝茶而露出洋相時,平靜溫和地告訴她,不一定要完美,才能稱之為可愛。

芭比對露絲說,請允許我成為人類。而露絲告訴她,你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任何事物,而無需得到我的允許。

所以,成為人類首要的命題其實不是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而是,成為你自己,不完美的自己。

片中還有一個有意思的配角:艾倫。

在有無數個芭比和肯的樂園裡,艾倫隻有自己一個,和其他人格格不入。

這也是影片主創對中性氣質的尊重與表達,照拂了所有人。

Barbie是好電影,作為商業電影非常成功地表現出了“反英雄”式的主題,人格獨立,包容多樣。

誰說玩具片拍不出深度?格蕾塔用她高超的叙事技巧,把這部華麗的玩具大片硬是上到了父權制社會、女性主義的高度,不僅嘲諷父權制對兩性的壓迫,也連帶嘲諷了資本。

無論是對父權制社會的諷刺還是對女性真實處境的調侃,《芭比》的每個鏡頭和畫面都讓我們意識到,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made of women(由女性構成)」、「made by women(由女性制作)」、「made for women(給女性觀看)」的電影。

02 我們要的是平權

很多不熟悉芭比娃娃的人并不知道,芭比娃娃除了那個最經典最美麗的娃娃之外,還有250多種分身。

六十四年前,芭比的誕生就很先進。

那是個“女性隻有五種工作:護士、教師、秘書、文員、母親和妻子”的年代,芭比每天都在打破職業的透明天花闆:她可以做警察、醫生、科學家甚至總統,成為她想成為的任何人。

“在那個女人不能有銀行賬戶的年代,芭比有自己的車子和房子,她可愛的男友,隻是她的配飾。”

電影裡,肯甚至從來不是芭比的男朋友,芭比有自己的事業和生活,

芭比不用男人、婚姻、情感關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她就是她自己。

直到今天,芭比還在順應時代潮流,做出更多樣化、更包容的改變,比如:戴假肢的芭比、坐輪椅的芭比、唐氏綜合症的芭比……

所以很大程度上,芭比迎合了女孩們對獨立、美好人生的幻想。

這部真人電影能成功的原因,就是因為把握住了當下社會無數女性的精神需求,不僅是北美的、亞洲的,而是全球的。

《芭比》不僅嘲諷父權制對兩性的壓迫,也嘲諷拿出核心資産做IP電影的美泰公司高管,甚至還嘲諷自己。

影片的很多小細節設計都會讓女性會心一笑又不由得感到心酸。

比如,設計芭比的公司——美泰的領導班子,大多是面上尊重美麗女性,但隻把芭比當作盈利手段的生意人。

這也是對于現實的反諷:女人擁有唇膏、包包,擁有粉紅色的消費主義幻夢,這就是完美的烏托邦了嗎?

現在,類似的情況發生在電影領域。可以說,女性用電影票進行了一場投票和表态,并告訴好萊塢,認真對待女性,是新的緻富之路。

既然沒人能逃脫消費主義的席卷,那麼女性觀衆在付費觀看了多年充斥着物化女性和男性凝視的男本位視角影視作品後,現在可以選擇花錢看些認真取悅自己的作品了,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微小的進步吧。

但我認為,《芭比》并不是一部女權主義電影,而是真正的平權電影。

這部電影裡有對男式說教的調侃,還有對有毒的陽剛之氣的嘲諷。

但同時,它也用很大篇幅去呈現金發肯從“第二性”到“第一性”,再到最終擺脫父權制枷鎖,找尋真正自我的這一完整過程。

男性也可以戀愛腦,也可以流淚,也可以不那麼勇敢。

而這才是該片真正創新突破的地方。

芭比樂園中的宣傳語「芭比無所不能,肯隻是一個肯」,正是對應諷刺現實世界中的觀念「男人無所不能,女人隻是一個女人」。

作為一個女性觀衆,肯的存在讓我注意到了平時很容易忽視的一件事,那就是父權制之下,男性也在承受某種程度的痛苦,而男性觀衆把自己代入肯之後,或許也能理解一些女性的處境。

電影中,當主角芭比來到制造自己的美泰公司,想要找一個女高管對接,卻發現高管圓桌上坐着的全是男性,高管們依次介紹自己的職位,一位誤入的底層男員工說:“我是這裡唯一沒有頭銜的人,所以我算女人嗎?”

這一幕立體地展示出現實世界裡性别失衡和權力失衡的雙重社會結構。

少數的男性掌握着絕大部分的話語權,把女性隔絕在決策層以外,同時,底層的男性也會被排擠到社會邊緣。

《芭比》讓我們看到,在父權制之下,底層男女都是不同程度的受害者。

“女性不是一種性别而是一種處境”,就像芭比樂園裡的肯面臨的不被看見,不被理解。

來到現實世界的芭比和肯發現與樂園完全相反的情況,女性困境不隻是女性獨有,隻是在不同群體身上表現得不同。

芭比是你也是我。

從這個層面上講,《芭比》已經完全超脫了它舊有的故事體系,轉而引發男性與女性共同的思考。

無論你究竟擁有怎樣的社會性别,都有可能面臨“成為第二性”的危機。

電影最後其實芭比已經說了,不應該讓肯成為附庸,不應該夜夜都是閨蜜會,因為肯隻是把女性性轉成了男性,是“處于女性處境下的男性”。

而女權要的不是女性把男性當附庸,要的不是讓男性變成女性一樣弱勢,而是兩個性别平等地得到尊重,這就是我們一直說的女權即平權。

實際上,任何一種霸權都不應該存在。

我們不要女人統治世界,我們不要男人統治世界,我們要兩性平權!

03 成為真正的我們自己

而這個片子絕對不止在說性别,在更深更隐晦的層面講了“人”:人的超越,人的存在。

《芭比》的深意在于,人類設計出太多紛繁的體質、制度與意義,隻是維持某種秩序與延續。但人終歸為人,回歸人作為個體的獨特性才是一種真的覺醒。

女性不隻是誰的附屬品,她們可以成為任何她們想成為的人,追求自己的熱愛;

男性也不是必須頂天立地,他們也可以哭可以溫柔,可以表露自己的軟弱。

最後芭比沒有選擇留在幻想的樂園,她要去面對真實世界的痛苦了。

為什麼芭比明知女性在現實世界中的處境,還是想要放棄自己在芭比樂園的完美生活,而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類?

因為她想要過的是一種無法預測的、可能會有失控并伴随着痛苦,但每分秒都足夠真實的生活。

隻有這樣她才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再是一件被制造的産品,而是自身命運的創造者。

成為真實的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們要為了覺察自身和周圍而有意識地做出努力;要忍耐面對自身缺陷時劇烈的不安全感,接受自己的種種遭遇;

要在一些時候與現實對抗、始終堅持自主選擇;要在關系中堅持突破脆弱和防禦,走向兩個人真實的内核.

我們不要被他人定義,我們不要為他人而活,我們要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正如片尾曲所傳達的,成為一個真實的人需要持續不斷地探索關于「What was I made for(我究竟為何而來)」這個問題。

成為人類後,芭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婦科醫生。

雖然真實世界中有死亡、衰老、焦慮和種種不如意,也有她深深恐懼的隐藏的父權制、男性凝視、女性困境。

芭比還是選擇成為一個人類,去體會痛苦,去經曆矛盾,去試圖創造屬于自己的價值。

我們就是我們,即使我們并不完美,即使我們擁有各自的缺點,但不完美也可以,擁有缺點也可以,因為我就是我,我隻是我,我能夠成為的,也隻是我。

有人說,《芭比》對父權的解構和諷刺過于溫和,沒有揭示深刻地矛盾與兩性之間的壓迫。

的确,《芭比》沒有在結尾徹底撬翻父權制,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烏托邦。因為這是一部很現實的電影,我們的現實依舊充滿無奈。

包括快結尾的時候所提出的生産普通的芭比的建議先是被CEO指責為“蠢建議”但是他聽到能賺錢就答應了,以及肯道歉但是滿腦子還是想親親抱抱等等。

還有最後芭比向肯妥協說不該每個夜晚都是閨蜜之夜,女總統也隻是答應給肯們一些能穿法袍的職位,這不就像現實中男性施舍給女性一些微末的利益,女性卻還感恩戴德的樣子嗎?

可長久的改變,都是一步步實現的。

比起完美,更重要的是邁出第一步。

現實不完美,但它畢竟是現實,所以我們要穿着平底鞋去勇敢面對、去創造真正的理想世界。

女權主義不可能通過個人英雌主義實現,我們需要千千萬萬普通芭比站出來。

某種意義上,《芭比》的意義不在于制造一個粉色的女性烏托邦,讓女孩們重新愛上芭比娃娃。

它是一份送給所有人的倡議書,在每個進入芭比樂園的觀衆心裡留下一顆種子,一顆敢于打破父權規則和尋求改變的種子——

不管是芭比還是肯,如果你也覺得這個世界糟透了,那麼就醒過來,親自去改變它。

讓我們一起“換上平底鞋,然後,大大方方去看婦科醫生。”

共勉。

喜别忘了關注,點贊,留言,轉發哦!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