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死機·縫隙之外》(Beyond the Aquila Rift):星際大生态系統帶給我的震撼(文:火神紀)

整三季的《愛死機》其實存在網盤裡好久了,一直沒時間去下載也沒時間去看,第一季出來的時候我其實看完了第一季,還寫了幾篇小短評,但是終究沒寫完,所以記憶其實已經模糊了。最近在整理網盤的時候發現,網盤裡有幾集被網盤給吞了,或者被鎖定了,訪問不了,下載不了,我才想到,如果不把它們保存下來的話,會不會有一天上去,連個渣也不剩下了呢。

重新再整理,缺檔也補齊,然後存到本地的硬盤上,除非硬盤直接燒了,不然可能再也不會丢了吧。這是極少數我覺得有必要保存的動畫美劇,近期的寫作計劃是,能不能把三季的分集劇評給寫完。

兩天時間,我抽空把這整個第一季都給重新給看了一遍,有些記憶依舊深刻,我能記得裡面的許多細節,有些似乎完全沒有印象了,雖說早年已經全部看過了,但是可能相對讓人印象沒那麼深刻,還有一些是有印象,但是随着時間的推遲,到現在又有一些新的觀感了。

...

S01E07,記得上次看的時候,還在19年的5月初,距今已經整整四年前了。腦海裡僅存的記憶是美豔且性感的Greta完美無瑕的胸部以及後面現出真身時的巨大反差,這次二刷,美豔依舊美豔,反差依舊反差,但是其實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本着不懂就問的原則,我搜索了一遍天鷹座縫隙(Aquila Rift)這個陌生的詞組,而就算我搜索了一大圈,我發現這個詞組的解釋依舊沒有很明了。相對清晰的一種解釋是維基百科的英文版,大概的意思是由宇宙塵埃形态的星際暗雲,這些暗雲在光譜的光學部分對光不透明,因此阻擋了星系圓盤中背景恒星的光線,形成了黑暗的裂谷。

另一個我看起來相對比較好理解的說法來由豆友Heliocentrique的一篇解析《Beyond the Aquila Rift》原著小說的文章《第七集<天鷹座裂隙之外>原版小說的設定以及一些可能的解讀》,裡面提到的一個跟維基百科不甚相同的觀點:“銀河系中大部分的空間由星際物質(星際氣體+星際塵埃)所占據,而超新星爆炸所引發的推力在星際物質中吹起了“氣泡”,太陽系就處在這樣一個氣泡中,人類将其所處氣泡稱為Local Bubble。當然在其外部還有别的氣泡,氣泡與氣泡之間還會相交、相聯。而反之,在星際物質密度過高的地方,光線難以穿過,無法觀測,形成所謂“裂隙”,天鷹座裂隙便是其中之一。”

...

這兩個觀點最大的區别就是,維基百科裡提到的形成縫隙的物質是宇宙塵埃,它對這種塵埃的定義是在光譜光學部分對光不透明,僅此而已;而H君的觀點除了不透光之外,裂隙的星際物質密度過高。這不是一個是非題,所以我們沒辦法去判定說,這二者的觀點是否就一緻,維基百科雖然沒說到大縫隙形成物質的密度有多高,而H君也僅僅隻是說了一個過高,所以我們暫且取二者的共集——無法透光,高密度,至有多高,暫不讨論。

從H君的文章引申出來的觀點來看,宇宙更像是一個大密度的空間存在,而各種宇宙大爆炸,會把這些大密度的空間擠壓出一些類似氣泡一樣的空間,這些空間裡的物質密度則相對較小,而所有的恒星,都是在各自的氣泡裡,或者幾個相連接的氣泡裡,氣泡與氣泡中間如果不相連接,要從氣泡中穿越到另一個氣泡中,按小說中的設定來看,目前人類的技術是實現不了。

我又想起了劉慈欣的一部短篇小說《帶上她的眼睛》,文中描繪了另一種航行——地心航行。實現地心航行的一個最重要的觀點是,我們能夠制造某一種材料,其密度會比地球的地殼地墁甚至地核的密度都更大,如果我們的密度足夠大,便能在地裡航行。這就打開了我的思路,關于密度。

如果我們制造星際飛船的密度不夠大的話,如果大縫隙的密度夠大的話,我們的飛船撞上去,跟堕毀或者撞毀沒什麼區别,跟雞蛋砸上一個巨石一樣直接破碎。

...

《縫隙之外》(Beyond the Aquila Rift),中文的譯名沒有任何指向,隻是說在那個縫隙之外 ,它隻取了Beyond裡的一個意思,但是這集的原名其實多少是有些指向的,Aquila Rift是指天鷹座大縫隙,而Beyond,除了中文譯名取的那個意思之外,還有點穿過、越過的意思。H君的文章裡,論述了這種可能性,我這邊不再展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通過鍊接去看看其論述的過程。我其實有這本小說,回頭如果有時間來讀這本小說的話,我最想知道的其實是這艘飛船它是如何穿越過這個密度極大的大縫隙到達縫隙的另一邊的呢。

關于H君給我們描繪的那個文本上的故事,我們這邊也不再拓展,因為我隻看了劇集,所以這篇文章隻寫劇集的觀感。

從劇集來看,這個故事其實并不複雜,星際飛行,然後飛船的自動駕駛的航線出現了問題,去了一個本來不是他們要去的地方,然後他們遇到了船長Thom之前的舊識Greta,一切像是劫後餘生般美好,一杯老酒,一場久别重逢後的激情,一根事後彌散的香煙……那麼多年過去了,那些遙遠的人類,跟現在的我們其實沒有任何區别。

...

影片的最後那幾個短暫鏡頭的切換,還原了那個時空裡真實的場景。而這集劇給我最大的震撼,是關于外星智慧生命的描繪,在視覺上的沖擊其實還好,我們其實見識過類似的科幻電影,而最讓我震撼的是那整個生态的構建,它是分布在整個宇宙空間裡的,從場景的切換看,它像是一個星際的墳場,所有一切似乎都應該死寂,飛行體被一些看似是蛛網一樣的東西被包裹,構築成了類似于巢穴之類的模樣。

我最好奇的是,這是一個怎樣的生态系統,能夠這樣橫亘在星際之間,那又得是一個多龐大而複雜的系統,雖然說,看起來依舊那樣原始。在這樣的系統裡,人類的認知,如同Thom對于宇宙的認知,卻比這種原始似乎還要更加低階。所以,這集劇集帶給我們的反思是,對于宇宙的認知,我們其實所知甚少,甚少,我們的理解又是否正确?這種看似的正确,在更高階的文明裡,也許卻是舍本逐末的荒蠻。

影片的最後是Thom陷入了一個新的循環的開始,正如Greta自己對他說的,不管你們需要多少次,都可以。是的,每次醒來都像是做了一場夢,每一次的選擇也許都一樣,但是哪怕是有百分之一的某一次選擇是不一樣的,也許後面的整個故事走向也就完全不同了。

...

我甚至想過,外星生物化身為Greta的形象與Thom交合,是不是想要嘗試着用人類的基因與外星生活的基因去結合,然後制造出新的種族出來呢。當然,劇集裡并沒有做任何交待,且看吧。

《愛死機》的神奇之處是,它的每一集似乎都能拓展成一部一個多小時兩三個小時的電影,但是它沒有,它僅僅隻是輸出一個概念,創意無限,并且不吝于将這些創意用最簡樸且簡潔的方式直接輸出,這是别的劇集甚至電影都無法超越的。

第一季十八集,感覺像是看了十八部小電影,雖然可能每一集的水平可能參差不齊,但是總體來看,水平上乘。

2023-05-09 16:16:48;農曆三月二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