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公司不找我,电视公司不找我,没有人找我。什么人都没找过我。
慢慢地,你会觉得自己是什么?
当什么人都不用你的时候。
你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在生前绝不会受到别人重视。但是像我这样的艺术家会更伟大,因为我知道,在我死后,我也一样不会受到别人重视。
——题记。
1.
当电脑里没有任何电影可看的时候,我会看黄子华。已经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了。毕竟,总有些新的东西会被我发掘出来。而且,至少看这些的时候不需要去思索什么。一切都在他口若悬河的时候呈现在我们的视觉听觉里。
轻松,而悠然。
当然,他说的话总有一些特别的主题,常常被他提及。比如九七香港回归,秋后算帐,楼价,董建华,司徒华,自杀,追女孩,明星……等等等等。
很多的东西放在现在看来,也许,真的可以反应出香港是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什么都可以说。只是很多的东西都很敏感,不可提及。
所以很多次想为所看到的听到的写点什么,终究没有写。
网上有得下载几场《栋笃笑》的现场实况,我也始终只看这几场。欢笑,开心,从来不用思索为什么。
我只是记得朋友说过,黄子华是周星驰之后香港娱乐圈给我们唯一的安慰。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我对这几场《栋笃笑》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概念。但是我喜欢看周星驰,所以,我没有任何疑虑地看,反复地看。
然后,我开始同意朋友的这种说法,开始向别人介绍这几场《栋笃笑》的时候顺带一句,黄子华是周星驰之后香港娱乐圈给我们唯一的安慰。
很多的人乐于接受。毕竟,很多的人都喜欢周星驰。
不过,黄子华的受众只能限在香港或者广东的某些地方,所以他的影响力没有办法像周星驰一样。因为他的《栋笃笑》永远只会有粤语,而且永远不会字幕。
而就算配上普通话的音,那恐怕也远远没有粤语的那么精彩。
而就算加了字幕,恐怕也只是香港式的粤语字幕,除了会粤语的人,或者多少对粤语有所了解的人,其它语系的人恐怕永远也不会明白其中的神韵。
这就像一个广东人看周星驰一样,普通话的版本永远没有粤语版本精彩的道理一样。很多的话,似乎只属于周星驰本人的,周星驰还好些,毕竟找到了一个多少有几分神韵的配音演员,配出来的普通话版本还有些可观望性,不过,我想象不出来黄子华的《栋笃笑》配成普通话会成了什么样子。
黄式语言。而且一场就一两小时,每一句话每个语气,那将需要多大的人力物力支撑。黄子华似乎也不在乎自己的《栋笃笑》可以传到多远的地方,也许,正如他所说,他讲笑话,有人笑,也就够了。
不说那么多了,说这场《娱乐圈血肉史》吧。
其它的各场,以后有时间,或者有灵感,有感触的时候再说吧。不然会越扯越远了。
2.
黄子华的很多场《栋笃笑》都是基于一个基调,和周星驰一样。
基于一个小人物的角度,看大时代变化。不过还是有点不同,周星驰偶尔会在电影里有蜕变,他完全没有,彻头彻尾一个小人物。
当然,早期作品都如此,到了晚期,多少会站在某一些角度去看某些事然后完整地表述出来。
这一场也不例外。
而且名字起得好,《娱乐圈血肉史》,完整的一部黄子华在娱乐圈里挣扎求存的写照,带有很浓厚的自传式的色彩。
也难怪他在这一场里说,他和歌星最大的不同是,歌星一首歌可以反复地唱,而他做一场,会把自己所有的资料都给了观众,要再做一场,就要轮回一次才能收集到资料。的确,这一场基本将他几十年的经历都带进去了,再做一场,恐怕真的得再轮回一次了。
从一开始入行的电台DJ,早晨节目的主持人,编导,编剧,跑龙套的临时演员,话剧演员……到最后的《栋笃笑》。
多少悲凉。多少沧桑。
但是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到现在还活着,还在台上给我们讲笑话。这样的人生态度无疑是值得欣赏的。
也或许,看黄子华,并不是因为他的话有多妙,并不是他长得好看,并不是因为他的动作声线,而仅仅是因为他的那种人生态度,那么小人物的立场,总是可以引发我们自身的共鸣。而因此,我们会追捧他的每一场《栋笃笑》,追捧他的任何一句话作为口头禅而沉溺。看过《栋笃笑》并且喜欢他的人们听到了会相视而笑彼此心会意领,而不喜欢他或者没有看过的人会满脸不明就里地看着那些相视而笑心会意领的人们,那时候你会感觉,相视而笑的人们是知音,心会意领的人们是知己。
那种感觉不可谓不好。
而现在,我周围几乎所有熟识的朋友都会几句,轻叹。
有些东西,自有其魅力。只是等着人们去发现而已。

3.
这场《娱乐圈血肉史》是我第一次看他的《栋笃笑》感觉悲凉而不是好笑。有时候甚至感觉眼眶有些热乎的感觉,然而,我不是一个感情特别丰富的人,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开始让我想为这场《栋笃笑》写点什么了。
也许,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最底层的小人物所有的共鸣引发出来的情感崩溃。然而,现在我似乎很需要这种情感崩溃,只是因为我需要刺激,感观上的刺激,甚至是精神上的刺激。
我总是害怕,会不会有一天,我再写不出一个字来,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总是害怕,会不会有一天,不管我看到了什么,我会有种不惑和知天命般的麻木不仁,不再感慨地书写和记录。我总是害怕,会不会有一天,我会对着电脑屏幕,把手放在键盘上却敲打不出半个字。
他的演戏过程和我的书写过程有些相似。只是,他已经找到了他的出路,我没有,我还在作为跑龙套的临时演员式人物在我的文字世界里挣扎。
在这一场里,他展示了他第一次片酬,他说,扣除了佣金,扣除了吃饭的钱,扣除了坐车的钱,扣除了所有的费用,那天晚上,我总共是赚了十块钱。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把这张十元高高地举在头顶上,像举着圣物一样的虔诚。
他用一种自嘲的语气接着说,我知道,很多人做了很多事赚了很多钱,可是,那些钱都是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赚回来的,而我这十块钱,是让人骂,捱通宵,让雨淋而赚回来的,更重要的是,这十块钱,是我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赚回来的,这十块钱对我来说,意义深长,它代表了光明和盼望。所以,这十块钱我到今天还保留着……
我也曾看张爱玲的传记,我记得她的第一次稿酬是用来买口红和裙子,纵然她的母亲建议她用一个镜框保存起来,可是她第一次有完全属于她自己的钱,第一次有她可以自由支配的钱,她完全听不进去,买了自己一直想买的东西。
在我看来,这意味着她相信自己的天才,她相信自己的天赋,在她看来,第一次的稿酬意味着后面有更多的稿酬,意味着自己终于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
所以,为了表达出这种经济能力的真正开始独立,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方法花了它。
这是和黄子华完全不同的消费观,一种完全小资的消费观。
我记得我的第一次稿酬,我曾想过保存起来,然后等到以后拿出来观望,我想,我的表情一定和黄子华对着那张十元的纸币一样虔诚。
然而,我那三十块钱最后请了朋友去吃饭。不过,我可以理解他的那种虔诚。纵然我不曾为那三十块钱可惜,我甚至还得加几十块钱才够付那顿饭钱,可是,我开心,朋友也替我开心,第一次看着自己的字变成实实在在的铅字而且拿到了稿酬……
也许,那三十块钱对于我的意义也仅仅只是如此罢了。
可是依旧我还是能理解。因为我到现在还有一种冲动就是拿三十块钱当成那三十块钱,然后收藏起来,只是,总觉得那样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小人物总是如此的,我想,所以,我永远只能是小人物,而不可能是张爱玲那样的天才。所以,张爱玲十三岁写一篇自我介绍的时候以天才自命,我赞叹,而不会有嘲讽。
的确,人贵自知。不论是黄子华的虔诚还是张爱玲的奢华。他们都是有自知的人,所以,他们各有他们与众不同的消费观。
4.
点一根烟,继续书写。
我记得黄子华有无数个抽烟姿势,不过最经典的姿势也许就是流氓地痞的那种姿态了。也许,我也只是一个底层的文化流氓,文字地痞。
烟草于我,童年是一种好奇和贪玩;现在是一种习惯,一种刺激和精神依赖。我在想,也许,在我的有生之年,只要我身上的钱只够一碗米饭或者一包香烟,我也会放弃一碗米饭而去买了香烟。
我是一个疲惫的家伙。所以我永远也摆脱不了香烟。
《娱乐圈血肉史》,句句有血有泪。
只是用一个幽默诙谐的语调姗姗道来,就显得更悲怆了。当然,如果没有所谓的共鸣的话,我会永远像以前一样欢笑,不带半点愁。
也或许,只是一种习惯,习惯了欢笑的黄子华,而还没有习惯一个悲怆的黄子华,所以,今天我才会如此感慨地写了这么多。
点烟,周而复始。

5.
悲愤,怀才不遇,于是怨天尤人。也许,就是这一场的主旋律。
然而,这也表现了香港人的勤奋。悲愤,怀才不遇,怨天尤人之后,第二天九点起床,依旧还是要去上班,认真地过自己的每一天。
朝九晚五,似乎是所有香港人生活的基本因素。所以,香港经济会起飞,所以,悲愤,怀才不遇,怨天尤人之后,还有《栋笃笑》,还有《娱乐圈血肉史》。
所以,黄子华的这场SHOW,是回忆,也许,也是血肉史的结束了。毕竟,当一个人可以如此淡然地对待自己一些不堪的回忆的时候,这个人已经有相当强的生命力了。
而且,当这样的记忆已经被自我淡漠,甚至可以被一个自嘲的语气拿出来跟公众分享的时候,这个人至少已经摆脱了那种回忆中的困境了。
有悲愤,于是有了嫉妒,然后就开始嘻笑怒骂了。
从电视台,电影,导演,监制,编剧,甚至是高级低级的跑龙套的临时演员,更甚至指名道姓地说周润发,黑泽明,王敏德,的确,没有多少人敢于把自己这些阴暗面的想法公诸于众,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不过,他敢这样,也许也说明他相信他说到的那些人,他们是有胸襟去包容这一切的。也或者,在他成了一场破釜沉舟式的表演,得罪某些人去讨好观众,只要观众喜欢,其实在娱乐圈也就没有不可以的事了。
不过,在他那种声调下说出来的话,也许,也没有人会跟他较真的。
所以,他最后说,在太平盛世,观众只是一个观众,而在大时代之中,观众就不只是观众那么简单了,观众是雪中送炭的知音人了。
而我们现在都处于一个大时代之中,你们还来看来……之后是深深的一个躬。
最欣赏的还是题记的那段话。里面有无限有悲凉。纵然他说的时候大家都在欢笑,只是,谁有这样的诙谐的态度和这样明白自我呢。
电影公司不找我,电视公司不找我,没有人找我。什么人都没找过我。慢慢地,你会觉得自己是什么?当什么人都不用你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在生前绝不会受到别人重视。但是像我这样的艺术家会更伟大,因为我知道,在我死后,我也一样不会受到别人重视。
天才和白痴只是一线之差。而说出这样的话来,多少有点自傲,有点自信,但更多的是一种不为人知的辛酸。
不是天才,那便宁可当白痴了,或者,永远被埋没在无边无际的灰尘下面。
也或者,这是一种不肯妥协的固执和怒吼。一种自知自省却不甘心的愤慨。
不再多说了。
6.
一些本场的精彩语录。
各位,几天没见,觉不觉得我帅了很多。所以,有人说我有点像黎明,当然,比黎明成熟些,所以,有时候觉得,我像黄昏多一些。
因为我小时候压抑得太多,所以我的性格是很悲观的。这就注定了我遇到开心的事,我都会说,没用的;而遇到任何不开心的事,我总会说,预料之中。
……子华,我老婆跟我说,她有了身孕。没用的。
唉,她是跟我说,那个孩子不是我的。预料之中。
子华,我老爸证实了真的生了癌症。预料之中。
不过医生说,也许电疗会有效的。没用的。……
我是读哲学的,而李小龙也是读哲学的。……李小龙,他会功夫,所以他拍武打片;而我读哲学,我不会功夫,那我就去拍文艺片。
……而说到文艺片,我就不能不说一下,我不能不说一下我另外一们偶像,罗勃·迪尼路。……方法演技。而我有李小龙的信心,罗勃·迪尼路的方法演技,所以,在八年前,我就立志做香港的小龙·迪尼路。
《秋天的童话》。周润发得到钟楚红是童话,周润发在海边开餐厅是童话,周润发每个兄弟姐妹买幢楼给他是童话。我跟你说,我得到钟楚红就是童话,我可以在海边开餐厅是童话,我如果可以买一幢楼,以现在的楼价来说,我也是童话了。
但是他们不会让我做,虽然我也想在海边开餐厅,虽然我也想得到钟楚红……
周润发来自哪里?南丫岛。
南丫岛其实是外面人,严格来说,周润发是半个外地劳工。我们这些住在中环,铜罗湾的才是真正的香港人呀。我们在香港捱塞车捱废气的时候,周润发在干什么?他在南丫岛晒太阳抓泥鳅。为香港做过些什么呢?
为什么这个时候谭耀宗为了讲一句话:反对输入外地劳工。
但是不要紧,周润发的演技很好。但是现在有些家伙,像王敏德,大卫这些人,他们连广东话都不会说,他们就连技术劳工都不如了。
但是,他们有戏拍,我没有。
……
7.
最后。我想说的是。
类似这样的语调很多,我也不做无谓的重复了。喜欢的朋友去买正版看吧。因为下载的版本有些是有删节的。
黄子华成就了《栋笃笑》,或者,还是《栋笃笑》成就了黄子华。
然而在我看来,《栋笃笑》和黄子华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当珠江台的某个节目主持人也搞一个《栋笃笑》节目叫《任讲唔嬲》的节目,第一次发现的时候以为了转播黄子华的《栋笃笑》还以为有得看了,一看居然发现不是黄子华,满脸无味。而且看起来开始觉得是一档白痴节目了。
我再没有兴致看其任何一期。没有了黄子华,《栋笃笑》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我想,所以不管珠江台的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说的是什么内容,我偶尔会发笑,只是笑那个主持人而已,而不关内容。
最后的最后,解释一下《栋笃笑》三个字的意思。
引用网友的话:“栋笃笑”原文是stand-up comedy,在西方非常流行,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站在台上结合当时发生的逸闻趣事说单口相声。在香港翻译为“栋笃笑”,应该说非常传神,由黄子华创立,所谓“栋笃笑”就是黄子华一个人在台上讲笑话,连讲两个小时,结合香港当时发生的趣闻轶事,谈人生、爱情、时事、人情,无所不包,“栋笃笑”深受港人喜欢,3000人的场子场场皆满,这种功夫由黄子华独创,到现在仍然只有黄子华一人能够施展。
2006-1-3 乙酉年十二月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