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能讓我完全代入的夢,影片開頭結尾在母親這邊的情節好真,中間在父親那邊的經曆好美。
真是令人驚歎的巧合,東北女孩劉娴十五歲時作為醫生的媽媽去援非,我也有相同的經曆,甚至我媽也提前回國了(不過原因是那年也門撤僑)。我的經曆隻有青春期飽受分離焦慮之苦,在電話旁邊以淚洗面,以及因為爸爸每天給我吃星巴克的三明治把我吃傷了,所以有好多年别說再喝就是想到星巴克的圖标都會犯惡心。高中對我來講從來沒有很多人所說的創傷,但也着實不跌宕起伏轟轟烈烈,電影讓我進入一場似夢非夢的幻想。
劉娴和媽媽一起從醫院下班,路過同事,看起來媽媽會喜歡的穿搭更顯超絕兒童身材,和美女朋友在一起時會被評價她美你可愛,那就是我的背影。說到底還是參加了合唱團,可是在團裡就很邊緣,電影裡沒服裝了還是太欺負人了,但是也确實身高限制隻能站邊邊還是體會過的,那就是我的位置。
設置在東北的朝鮮族群體很有意思,劉娴看明美和媽媽用朝鮮族語言吵架時的手足無措,想到《外語》裡法國女孩Fanny在Lena家聽他們用德語争吵的樣子。似夢非夢也在這裡,如此drama的經曆是與我無緣的,不過那時有朝鮮族朋友在身邊,現在隻是在心裡了,她給我寫的東西裡“자세히 보아야 예쁘다. 오래 보아야 사랑스럽다. 너도 그렇다”多年後還有印象。會想如果我們當年吵架,她能像電影裡那樣扇我一下就消氣該多好,如果打疼了記憶還能更深刻。
喜歡的情節:修理相機鏡頭的時候,明美舉着手電筒,劉娴拖着她的手肘,怕她累到,是獨屬于女孩之間的心思和親密。朝鮮族婚禮上,明美唱給劉娴的《小白船》,是對她少年宮表演的回應,那時我在看着你,是獨屬于女孩之間的體貼和默契。
在《嘉年華》八年後,先後看了美君和文淇的兩部新作,不同的導演不同的風格,都是和漂亮姐姐合作,演技是經受得住考驗的。
聽播客中主演們在對明美結尾的解讀和未來的暢想,無論是酸楚還是釋懷都是我難以體會的,這也是我和主角的不同,她的平靜下隐藏着敏感的波濤,我是很看淡這樣的結局,早知天使不會是你一個人的。還有主創們提到全女的工作氛圍,“不會出現一言堂”,安全的環境可以表達深刻的思考,矛盾也可以開誠布公地面對,“希望這樣的劇組越來越多”。
青春片就是要柔光濾鏡,和《夢之歌》《光,光,光》成為我并列最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