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的聲音與圖像從來不是一緻的,圖像上移動的嘴唇引導觀衆的眼睛去相信這種一緻性。常讨論的“畫内音voix in”和“畫外音voix off”是技術概念、片場拍攝術語,但不适用于深入分析聲音與圖像的關系。

2. Le Diable probablement教堂一幕(如果布列松電影中還有某一幕這一說的話):管風琴由上方傳來的聲音、人讨論教義的“話語”、吸塵器由地上而來的聲音。幹擾、取消人言的意義,語言變為噪音。

3. 主角的失敗:社會的話語/dialectiques已經不适用于年輕人的困擾,重複這種話語隻是重複加重困擾。超越語言,LDP主角進入虛無、無意義、沉默 (vs. 聖女貞德超越語言聽到和看到)。

4. 四種概念探讨圖像和聲音的關系:a.) 畫外音voix off,propagande紀錄片電視節目最常用的手法,評論般的聲音并不影響圖像,而是影響觀衆如何觀看圖像(如動物紀錄片中的各種“畫外音”); b.) 畫内音voix in,記者攝影者從鏡頭外提問畫内主體,信息模式變為一問一答,聲音影響畫内主體的一舉一動和語言,不值得信賴 ; c.) 自内音 voix out,由主體吐露出的聲音,由畫面中器官的移動指示的聲音 - 嘴唇移動,主體似是在說話,似乎畫面和聲音合二為一,如後期配音的電影,或任何簡單的“常規的”電影,制造corps uni的假象,不可輕信;d.) “透過”音 voix through,畫面主體由于構圖原因被隐藏,或者人體背對觀衆,觀衆無法得到畫面中嘴唇的暗示,主體不再透明、統一、易于理解,主體不透明、有厚度、一定程度上不被影像的illusion unificatrice所剝削,指向觀衆:看不一定是看到,聽不一定是聽到regarder n’est pas voir, écouter n’est pas entendre。(布列松與戈達爾和斯特勞布類似。)

5. 布列松手記:說話的器官不僅是嘴唇,還有整個身體、還有心靈。通往看不見的器官,聆聽“說”這一動作不僅是觀看一個指向語言/dialectique的器官。

DANEY, Serge. «Orgue et aspirateur (Bresson, la voix off et quelques autres)», La Rampe. Gallimard, 1983. pp. 1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