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邑人電影院

剛剛看完八集HBO新劇《我的天才女友》,意猶未盡,于是乎這幾天便找來了原著同名小說來看。這對于我這個“看完一部劇就抛到九霄雲外”的人而言,還真是反常。
這部劇自2018年11月甫一上線就獲得了來自各方的好評,不僅作為年底才出現的新劇,一經播出就被《時代周刊》評為2018年度十佳劇集,更是在豆瓣上獲得了高達9.4的高分。

南意大利的頹敗、灰暗與壓抑
說起意大利,很多人腦海裡會不由得浮現浪漫、不羁、魅力等充滿異域風情和荷爾蒙張力的詞彙。
在當下人的眼中,仿佛意大利天生就應該帶着佛羅倫薩的文藝光輝、地中海的明媚陽光、西西裡的性感美麗傳說而存在于這個世界,卻不曾想,1950年代的那不勒斯一隅,卻充滿着如此暴躁、壓抑和灰暗的生活。尤其對女性而言,生存舉步維艱。

埃萊娜把它寫出來了,HBO将它影像化了。在我們面前,就這樣靜靜地道來。
整部劇的視覺感都很壓抑,青灰如火柴盒般樹立的水泥樓房,沒有一棵行道樹或是綠植;街邊常年塵土飛揚,孩子們的衣着常年暗淡,即便是正值青春的婦女也少見鮮豔的衣裙。
街區位于那不勒斯城區外,這裡住着鞋匠、木匠、市政門房、鐵路職工、肉鋪店老闆等小市民,大部分人永遠囿于這個破敗而沒有生機的區域,并不走出去,也沒有任何期待。
父親毆打自己的子女,母親常年暴躁,街區充斥着鬥毆、謀殺與地下交易,孩子們大部分上不起學或因學習能力有限而被迫早早辍學幫襯家中。
莉拉和萊農是兩個“意外”。
将女性議題放在更廣闊的社會曆史背景中
“One is not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
一個女人不是生下來就是女人,她是變成女人的。
——波伏娃《第二性》
這句出自波伏娃《第二性》的細小句子,不僅已成為性别平權運動中常常被引用的呐喊,而且也很舉重若輕地指出了性别塑造背後的巨大社會時代力量。
《我的天才女友》之所以引人入勝,也正勝在它将女性的成長放在了更為厚重的曆史社會背景之中。灰黃的整體色調,勾勒出了二戰後那不勒斯一角貧困區的壓抑;人們對街區暴力事件頻發的視若無睹,也折射出弱肉強食叢林法則般的殘酷現實。

所以整個街區的人幾乎都害怕、崇拜有錢有勢的阿奇勒(肉鋪店老闆)和索拉拉(甜品店老闆)一家。不僅對他們的随意施暴毫無反應,更對他們會賺錢的能力心生向往。雖然他們也會在暗夜裡低聲咒罵他們的歹毒,但面對兩家人的邀請,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如同獲得了莫大的榮譽,轉臉笑臉相迎。
貧困讓人短視,無知讓人怯懦。
這一切都被早慧的莉拉和萊農看在眼裡。

莉拉是鞋匠家的老二,萊農是市政門房的老大,兩人在六七歲的年紀相遇在街區小學的課堂上。在莉拉沒有出現在學校之前,萊農一直是班裡的佼佼者,她聽話,認真學習,也喜歡被老師誇贊。但她自卑,她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掩蓋自己心中的那個黑洞,希望用明亮的誇贊去填補深深的不确信感。

而莉拉則不同,她未經學校教習就自學會了基礎的閱讀和算數,讓老師驚為天才,但卻也叛逆、淘氣、有自己的想法。

被“挑戰”的萊農并沒有憎恨、讨厭莉拉,反而對這個叛逆的有點壞壞的女孩産生了莫名的好感。莉拉身上有吸引萊農的地方,而且是萊農清楚自己所沒有的:一種堅決、果敢和一往無前的勇氣。
年幼的萊農向往莉拉,正如同她憎惡自己的母親一樣強烈。

但其實,劇中的所有母親都帶有各種讓人絕望的氣質:
萊農的母親跛腳、斜眼、醜陋而暴躁;
莉拉的母親委曲求全、膽小怕事、極度壓抑自我;
梅麗娜三十歲上喪夫,被假惺惺的鐵路職工撩撥變得瘋癫……
誰能說她們不曾快樂過、期待過、豐盈過呢?但在那個時代,在強大的男權主義意大利,女性卻在暗無天日的生活中變得沒了光澤,成為一具具終日在忙碌在廚房和卧室的女性軀體。
作為成長中最親近的人,父母對于子女的影響是極大的。《神秘巨星》中的漂亮的尹希娅因為親眼目睹過父親家暴母親,也漸漸受影響有脾氣暴躁的傾向;而萊農确害怕成為母親的樣子,跛腳、斜眼和易怒,雖然她溫柔、靓麗,和母親完全不同,但血緣關系卻讓她過早地産生了自卑。

幼年的萊農甚至想象過,這世間存在着一種細小的生物,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鑽入母親們的口中,讓母親們發瘋、暴怒而癫狂。
影片和小說通過年少的萊農之口道出了那個時代女性的悲慘生活,每個家庭都有母親,但每位母親都悲傷、易怒、精神萎靡且敏感。女性之間會因為不負責任的男人相互诋毀,丈夫會将妻子當做發洩工具。《教父》中西西裡式的壯碩快樂的意大利女人不見了,顯現眼前的卻是相同男尊女卑文化中被壓抑的灰暗女性。

她們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卻舉步維艱
萊農和莉拉用幼小早慧的眼睛看透了當時社會環境下女性生存的絕望,而她們能夠想到擺脫這種困頓的方式,是通過寫作掙錢。因為莉拉說《小婦人》的作者出書賺了很多錢,還分給了她的家人。
她們壯着膽子“訛”了阿奇勒十塊錢,買下了文具店的《小婦人》,兩個人一起閱讀,沉迷在優美的詞句和美好的描寫中,直到把這本書翻到泛黃、破舊,她們還常常抱在一起,坐在廣場的石凳上,背誦書中令她們喜愛的詞句。

她們約定一起寫一部書,叫做《藍色仙女》。就好像一下筆,無數的金錢就會從街區的角落裡湧來,驅散家中的沉悶與貧困。
但是在1950年代的那不勒斯,尤其在這個破敗的貧困街區,許多家人的溫飽都成問題,很多父母都大字不識一個,也不重視教育對子女的價值。許多孩子,尤其女孩,小學未畢業就辍學回家幫襯父母,協助養家。
即便成績優異,萊農和莉拉在小學畢業時也遇到了同樣的難題。
萊農的父親雖有工作,但一家五口需要他養活,好在父親開明,說如果萊農考到第一就讓她繼續就讀。莉拉的哥哥裡諾明白妹妹的天賦,希望向父親要薪水支付妹妹上學,卻被父親痛打,而幼小的莉拉卻在萊農的注視下飛出了自家窗戶——被暴躁的父親扔了出來,摔斷了一條胳膊。

最終萊農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初中,莉拉被迫辍學,留在父親的店鋪裡學習修鞋手藝。
聽起來故事本身很殘酷,但事實上,将這些結果放在當時的社會背景和街區的混亂下,這些事情發生得是那麼自然而然。它不像我們近幾年播出的宮廷争鬥劇或看到的穿越爽文,披着古裝的殼子,賣的卻是現代價值觀和思考模式的裡子,既不尊重曆史又簡化人際矛盾關系。

天才莉拉的智商絕對遠超各類宮廷劇中的“魏璎珞”,但卻因為陷于家庭的泥沼和環境的影響而永不得翻身。即便莉拉曾在年幼的時光裡,用脆弱的生命努力抗争過。就像《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都挺好》中的蘇明玉,不論個人如何努力、抗争,卻經常被原生家庭生生拖回泥沼,循環往複。
但畢竟當代社會因為信息技術、教育普及,讓女性更開明,更具視野,有更多選擇和發展的機會。而幾十年前閉塞的那不勒斯一角,女孩子們可獲知的各類信息都太過于稀少了。

例如萊農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初中,卻連“月經”都不知道,更不清楚初中之後應該幹什麼,還是惜才的小學女老師奧利維耶羅告訴她要堅持上高中,并前往她家中說服她父母。
運氣上來說,萊農在家庭上略勝一籌,卻也囿于當時的社會條件,而缺乏更廣闊的眼界和更深入的理解力。好在她還可以通過繼續學習不斷提升着自己,而莉拉隻能在黑暗中獨自摸索。
結尾
《我的天才女友》絕不是一部簡單的女性友誼之書,更是兩個女性長達半生的奮鬥、愛恨和戰争史。她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堅強積極尋找自由之路,卻也因為現實而碰壁、吃虧,甚至互相“争鬥”。

在第八集莉拉婚禮前,莉拉對萊農說,你一定要繼續讀下去,你是我的天才朋友。
至此,一直以來以萊農視角的“我的天才女友”得到了巨大的反轉,萊農自己一直投射在莉拉身上的光芒忽而閃耀在了自己的身上。兩個女孩的互相欣賞、羨慕、扶持,都讓人動容。

這部劇雖然基調灰暗,情緒壓抑,但一定不是一個單純的悲劇或“喪”劇。《我的天才女友》整體上都呈現出每個角色的多元性,人性的複雜,社會因素的多方影響,就連劇本身的基調也是一個一語道破的迷,觀衆隻能跟着劇集起伏波動情緒。我想這也是最正确的、最舒服觀影方式,尊重每一幀,去懂得每一個角色背後的汗水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