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打六星
時空交錯的叙事結構非常棒,把不同時代有相同命運的三位女性串聯在了一起:女性似乎總是在照顧和被照顧中被禁锢住了,她們因此感到焦慮、迷茫和痛苦——她們不能找到和主導自己理想的生活模式,她們的精神世界的自我與現實世界之間有巨大的裂痕和差距。女性被人理解仿佛一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三位女性在外人看來都有較為美好的親密關系,但她們依舊不被理解,這或許才是女性痛苦的根源。
三位女性最終走向自由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有的選擇死亡,有的選擇逃離,也有人選擇在愛中達成了和解。就像影片最後的台詞:永遠要直面人生,去了解 它的本質,最終 去認識它,去熱愛 它的本質,然後 從中得到解脫。
克拉麗絲過着達洛維夫人式的生活,勞拉的出走可以看成女性想找到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勞拉不關心丈夫和孩子的感受,這也就意味着她個人的情緒是一直被壓抑的。她需要找一個空間和自己獨處,消化情緒。她在房間裡面想象自己被水淹沒,對應着伍爾芙最後選擇溺水自盡。
勞拉最後聽到凱蒂的病情而哭泣,可能凱蒂曾經點亮了她的生活,于是她們相愛了。但因為年代的不包容所以沒有在一起,于是雙方各自成家過着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此時她的哭泣可以理解為是得知真正愛的人要死了,于是自己長期壓抑的感情曝發了想要自盡,但肚子裡的胎兒是無辜的,所以沒有自盡。但是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她選擇了逃離這個令她窒息的家庭。
妮可演的伍爾芙無論是外貌還是氣質都很貼合,她對姊姊的親吻是對共鳴的渴望,是男權社會下對女性情誼的珍視,感覺不像是愛情。姊姊對伍爾芙的感情也很複雜,有些害怕和疏遠,也有理解和心疼。她知道伍爾芙過着有兩種時間的生活,卻隻能屈服于現實,很難長伴伍爾芙身邊。
伍爾芙對丈夫在車站說的話,是女性的獨立宣言。一個自由又有才情的靈魂,卻要被病痛和時代禁锢,這是何等令人歎惋。所以她并不是心灰意冷的死了,而是選擇逃離肉體這座牢籠,還自己的靈魂自由。
克拉麗絲是相對幸運的,她有妻子和女兒的包容理解和情感支持。她在愛的和解中活了下來,她的女兒也把這份愛傳遞給了勞拉這個因為逃離而感到内疚的母親。
小男孩時期的理查德是伍爾芙口中的“先知”(我理解的先知更傾向于“知道了生活的走向可能會像他母親那樣”),他早就預感到媽媽想去死。并在焦慮不安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餘生,他沒有治愈這種傷痛,所以他選擇寫死母親,也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在他跳樓自盡之前,他撤掉窗簾想讓陽光進來,這最後一點點求生的本能,卻輸給了沉重、未知的時間——帶着傷痛活着的經曆和生命的無意義感是他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
But I still have to face the hours,don't I?這不僅是理查德的心魔,也是片中所有人思考過的問題,也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人生問題,關于我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或許在不同人的時時刻刻,都有不同的答案。
But I still have to face the hours,don't I?一些雜談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關于本劇的一些感想和嘴替摘錄
看完後一個很直觀的感受就是,女人們在發光發亮,男人們在發爛發臭,先上嘴替部分:越看越佩服吳秀琴女士!女性想要自己的房間和做自己的自由(李月英女士想把骨灰灑向大海)yue不太理解嘉玲為什麼會選蔡永森這段看得血壓上來了二姑姑的劇情線斷了 ...
看見異?婚育中女性的孤島困境
本片真是波蘭斯基本色導演。不走進異性婚育保平安,和過度熱情的陌生人拉開距離保平安,不吃/喝陌生人給的東西保平安。電影有點庫布裡克《大開眼戒》的感覺,特殊音效和蒙太奇(夢境部分)的使用為電影恐怖氛圍營造增色不少。電影用xie教作為隐喻 ...
一個叫楊美子的女人決定去死
看完之後想到一個詞一一暴裂無聲。電影用一種波瀾不驚的手法,通過一個個細節,把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暴力展現出來。我仿佛看到一個女人嘴裡咬着一塊毛巾,用菜刀削掉了自己的一片手指甲。電影的結構和留白非常老辣,光影和色調絕美。電影很罕見的聚焦于 ...
《樂土》中的女性主義——影片最打動我的居然是妯娌情
沒過沈河,完整内容隻能發圖。主要是因為短評的字數超了,索性寫一條長評。應該是我看的第一部巴基斯坦電影,算是意外之喜。本以為是Queer勇敢做自己和男主懦弱地服從傳統家庭安排之間的矛盾,再加同7淚。沒想到穆斯林國家居然有人勇敢地拍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