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挑戰》曾經玩過一個小遊戲。
“男人幫”來到上海崇明中學,召集所有高三畢業班的同學們來到操場上參加跑步比賽。
但比賽規則與衆不同:
大家在起跑線排成一線,然後,回答問題,每個問題如果你的答案是“是”,就可以往前走六步。
問題一:你的父母,都接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麼?
問題二:你的父母,是否為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
問題三:你的父母,是否讓你培養過一門特長?
問題四:你的父母,是否曾經帶你出國旅行?
問題五:你的父母,是否承諾你可以出國留學?
問題六:你的父母,是否視你為自己的驕傲?
六輪過去,不斷有人往前走,也有人一直原地踏步,原本筆直的一條起跑線早就不複存在了。
然後,所有同學都以六輪問題之後自己所在的位置,沖着同一個終點奔跑。
回答前和回答後的起跑線變化
不用說,這個小遊戲,其實就是對人生的一個小小隐喻——
隻要世界上還有不公平在,那人生來就不是公平的。
有的人一輩子沒出過遠門,有的人小小年紀就經曆過世界的廣闊。
有的人考上大學了也得辍學,有的人考不上家裡也能兜住底。
有的人光是三餐就夠難籌的了,有的人既有時間也有财力培養愛好。
殘酷麼?
當然。
但因此而沉淪,不再往那個共同的起跑線奔去……
其它所有,都是世界對你的不公平。
隻有沉淪,是你對自己的不公平。
有部紀錄片,肉叔早就想推薦給所有人,但一直找不到機會。
為啥?
因為……
每隔7年,我們有機會見到到它一次。
而即将消失的那個2019年,很有可能也是我們最後一次見它——
人生七年
這是一套被美國、俄羅斯、日本、南非等等國家陸續翻拍的紀錄片。
别看被不停翻拍、獲獎無數、甚至被BBC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之一。
但1964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拍攝這套紀錄片的初衷非常簡單,他就是想在2000年新世紀到來時,回看這幾十年來英國的變化。
他選了14位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7歲小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來自上層社會。每隔7年,艾普特都會重新采訪這些孩子。
采訪内容啊,簡單至極——
傾聽他們此時的夢想,聊一聊他們此時的生活。
沒想到,這一做,就是56年。
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63歲……
艾普特幾乎紀錄了這群孩子的一生。
上:邁克爾·艾普特;下:《人生七年》的主角們
打開這套紀錄片,“不公平”這三個字,當然是最先紮進你眼睛裡的。
本來嘛,艾普特就是刻意從不同社會階層找來的小孩子——
有來自上流社會的,約翰、安德魯、查爾斯。
别看仨小孩隻有7歲,說起話來條理清晰,彬彬有禮。
除了上學(當然是貴族私立學校)之外,人家還讀書看報。
約翰說自己平時會看《泰晤士報》和《觀察家報》。安德魯更厲害,每星期除了周一,雷打不動地看《金融時報》。
為啥看《金融時報》,為啥周一不看?
“因為我有股票,我要看它的情況。周一報紙不登股市動态,所以我周一那天不看。”
從小讀書看報,涉及金融市場(盡管不深,但人家起碼從小開始了解),他們的人生跟他們設想的差不多:各自上了自己最想去的中學,最後在牛津大學法律系再次成功會師——
不用說了,過幾年出來,小哥仨畢業了肯定又是金裝律師、社會精英。
這是牛掰格拉斯的那撥人。來自底層的小孩子呢?
艾普特問福利院的小孩保羅,想不想去上大學?
保羅皺着眉問他:
“大學是什麼意思?”
《人生七年》完美诠釋了那條不平等的起跑線——
一切,都好像是順理成章的“果然”。
平民家的三姐妹,果然會早早結婚,都沒找到什麼高薪工作;
像做馬術騎師的平民小孩,果然沒進入這項貴族運動,在倫敦開出租;
上流社會出身的約翰、安德魯,果然成了大律師(查爾斯在28歲退出節目了,也是,人家哪有空搞這玩意兒啊……)
就像豆瓣高贊短評說的:
從一開始,等級就已被注定。(@雨宮螢)
一切都早已注定,人生就是來走個過場呗。
真的是這樣?
當然不是。
就拿那個平民階層出身的小孩托尼來說吧,你絕對猜不到,老天爺給他安排了多麼跌宕起伏的一生——
猴子精一樣古靈精怪的小孩,7歲的夢想是做馬術騎師。14歲他真的去了訓練場做學徒。21歲認清自己沒有天賦,退出賽馬行業。
仿佛要完蛋了。
哎,托尼就跟打不死的小強似的,不僅沒完蛋,活得還特别好。
28歲時,托尼在倫敦開出租車,結婚生子,業餘時間參加表演訓練。35歲偶爾會帶女兒們去馬場,教她們騎馬(托尼還買了兩匹馬)。42歲出軌,婚姻破裂。
仿佛又要完蛋了。
哎,人家小強托尼,不僅沒完蛋,又特麼第二春上了。
49歲,拿閑錢在西班牙開了個酒吧(你看人家還有錢海外置業呢),56歲酒吧倒閉,重新回倫敦開出租。61歲,咔,人家經過幾十年的表演訓練,登上大銀幕,成了演員……
肉叔看完《人生七年》,感受其實挺簡單——
如果人生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那就是:變數。
就像托尼的人生,你根本不知道生活在下一個七年,會給你一記甜蜜暴擊,還是給你一通沉淪爆錘。
來自中産家庭的尼爾,父母都是教師。
教養、視野,該有的尼爾都有。
14歲,人家就知道這個世界的運行法則,就是“在競争中不斷前進”。
小小年紀就有清晰的人生規劃,想考牛津讀大學什麼的。
穩了,如果人生沒有變數,尼爾将來鐵鐵是個青年才俊吧?
呵呵。
就在少年尼爾對着鏡頭侃侃而談的區區7年之後,在他21歲時,節目組再回訪他,所有人都沒想到,尼爾活成了……
倫敦版三和大神+大英帝國流浪老哥。
不僅沒考上牛津,隻考上當地一所普通院校,而且隻讀了一年就辍學了。21歲時,在倫敦打零工。
住着福利機構提供的免費住所,靠社會救濟金過活。
此後14年,尼爾幾乎再沒工作過,領着社會福利,在大英三島到處流浪。
他對生活充滿了迷茫,他不滿社會的不公,卻不知道要怎麼改變它。居無定所,如喪家之犬,和父母的關系也破裂了,幾乎沒和他們有什麼聯系。
直到35歲,還是一個沒有工作隻能靠政府補貼的撸瑟。
他的人生徹底完蛋了?
還真沒。
49歲時,你萬萬沒想到,尼爾已經從政,還成了當地的候補議員……
正在倫敦挨家挨戶地拜訪,為了自己能夠轉正成為正式議員拉選票。
還記得,理所應當成功的精英三兄弟之一約翰麼?
是,他理所應當的成功了。
但也……
49歲的約翰,成為皇家律師。
在英國,出庭律師從事律師業務10年以上成績突出者,經本人申請,由大法官批準,才可由英國女皇授予“皇家律師”稱号。
基本是最牛掰的那一小撥人尖子了。
但他反而羨慕曾經的流浪漢尼爾——
尼爾都候補議員了,約翰還沒踏出去從政的那一腳。
好了,聊到這,肯定有聰明的朋友要猜了:
肉叔,我知道你要說啥了,起跑線領先的人,要成功很容易;起跑線落後的人,要成功盡管很難,但隻要拼一下,沒有什麼不可能,對不?
不對。
這麼說最多隻對了一半。
肉叔猜,很多人看《人生七年》時,會像肉叔這樣,總是忍不住去猜眼前的這位主角将來會有怎樣的人生。
導演艾普特本人也是。
但他在經曆56年的拍攝後,你知道他得出什麼結論來麼?
我一開始習慣于扮演上帝的角色,不帶感情地預言他們的發展。
但幾十年後,我發現這是一個令人尴尬的錯誤。
——邁克爾·艾普特
沒有什麼是理所應當的。
即便是對上流社會也是。
56歲那年,約翰才說出自己藏了幾十年的秘密。
觀衆都以為我的一切是輕而易舉的
但根本沒有人知道,在我9歲那年,我父親去世了
為了供我們讀書,我媽媽不得不出去工作
為了減輕他的負擔,我不得不努力讀書
所以我才能拿到牛津的獎學金
那些變數、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全都不算什麼,《人生七年》給肉叔真正的當頭一棒,恰恰來自上流社會的約翰——
人都有一種可笑的的自我美化:我可太拼了,全世界隻有我在拼吧!
有多可笑?
就像你結束加班,淩晨1點鐘站在路邊等車,刷朋友圈看有人晚上9點發了張辦公桌的照片,配上文字:又是加班的一天。
你當然會笑出來啊:真當人家約翰就不加班啊?
約翰也是拼盡了全力,才能讓你覺得他看起來毫不費力。
好了,也該回答那個問題了:
終點線,那條所有人都奔去的終點線,到底是什麼?
在《63up》這一集中,我們終于看到了答案。
一點都不出乎意料:沒有答案,至少沒有标準答案。
中産階級出身的布魯斯。7歲時想去非洲做傳教士“去教育那些未開化的人,使他們多多少少變得更好”,14歲時關心政治、反對種族歧視。21歲在牛津大學讀書。
畢業後卻跑到一所移民學校為底層人民子弟教書,35歲跑到孟加拉支教,40歲才回到倫敦結婚生子。
總結自己的一生,他覺得特别滿足,布魯斯教授一生都緻力于底層教育:
我不希望他們認為,他們就是受(階層)限制的
我希望他們知道,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肉叔以前寫《灌籃高手》時,說過一句話,其實不管是誰的生活,面目全都一樣,就是個大毛線球——
由漫長的付出,短暫的收獲,難逃的遺憾纏繞而成。
命中該有的也好,自己強求的也好,事物來來去去。
你最後發現,答案其實就像布魯斯的“毛線球”,纏來繞去,你要赢得的不是那兩個字“成功”,而是另外兩個字:心安。
不知道大學是什麼的福利院小孩保羅,最終在澳洲有了穩定的生活。
想當騎師的底層小孩托尼,有了6個孫輩,一大家子偶爾騎馬,其樂融融。
精英律師約翰,終于放下自己的心結,笑着跟觀衆們的誤會和解。
工人階級出身的大傻妞蘇珊,根本不在意啥“工人階級”的标簽,樂呵呵地沖鏡頭笑。
你看,沒有人的終點,不是奔着“心安”這兩個字去的。
最後,用《人生七年》的故事,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
終點有捷徑。
當然不是說起跑線不同,而是當大家在63歲回首往事時的一個共同發現:
在福利院長大的少數族裔孤兒西蒙,開了一家兒童福利院,照顧着130多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他說:
如果當初我在學校更用功,說不定現在會過的更好
如果你想成功,想過上好生活,你就得逼自己努力
7歲時不知道大學是啥玩意兒的保羅,要求自己的女兒上大學,因為他發現:
不管做什麼工作,我都要勸他們讀書
因為别人會拿走你這個,拿走你那個
隻有知識,是别人奪不走的
托尼不需要再開出租車了,這個從小打架、跟着老爸學賭狗長大底層出身的人,對所有人說:
如果你出身富貴,你會得到更有吸引力的工作,更輕松的生活,也更容易成功
但那并不意味着他們不需要努力
同樣工人出身的傑基,42歲時離婚,獨自撫養3個男孩。
得了關節炎,健康狀況很差,不能出去工作,靠着婆婆的資助和低保撫養三個兒子。
49歲,生活困頓,對節目出現極大的抵觸情緒,回想當初,她最想:
回到學校,重新接受教育。
56歲,傑基的兒子們都參加了工作,她也當上了奶奶,不再跟自己糟糕的過去較勁了,她隻有一個要求:
我不希望她(傑基的孫女)目光短淺,因為我年輕時就是那樣的。
《人生七年》63歲這一季,有一條短評,肉叔無比贊同:
大家的人生總是求仁得仁的,真正改變人生的方向大概是,内心渴望改變了。(@小魚脆餅)
捷徑。
捷徑不是出身,不是環境,不是他人。就像剛剛肉叔列舉的這些人在63歲時的感悟:
倒頭來大概所有人都會發現,開啟捷徑的鑰匙,自始至終都在自己手上拿着。
要開啟它,絕不是抱怨,更不是沉淪,也不是忙裡忙活着急下手。
而是,在做之前,你可能需要跟自己聊聊:
哎哥們兒,你真的,渴望嗎?
我覺得你應該繼續自己的生活,并從你做過的事情中吸取教訓
但那是一生的事,唯一讓我後悔的事情就是
在我來到生命的盡頭時,我會為沒嘗試過什麼而遺憾
我希望在我生命的最後
我沒有這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