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複工,新片舊作近日紛紛定檔。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尋夢環遊記》《瘋狂動物城》……

最值得在大銀幕上重看的一部,可能非《星際穿越》莫屬。

昨天,《星際穿越》在國内上映,并以超過5000萬的票房成為當日冠軍。

但在二刷甚至n刷這部作品之前,你最該看看它——

《星際穿越》的幕後

主演: 克裡斯托弗·諾蘭 / 艾瑪·托馬斯 / 琳達·奧布斯特 / 基普·索恩 / 喬納森·諾蘭

上映日期: 2015-03-31(美國)

片長: 122分鐘

...

豆瓣評分高達9.5,甚至高過原片。

足可見喜愛《星際穿越》的觀衆,對影片幕後細節孜孜不倦的挖掘。

...

《星際穿越》的制片人是艾瑪·托馬斯(Emma Thomas),她的另一個身份就是諾蘭的妻子。

自諾蘭的第一部作品《追随》便擔任着制片人輔佐着丈夫的事業,

《記憶碎片》、《緻命魔術》、《蝙蝠俠》三部曲、《盜夢空間》……托馬斯一直是諾蘭最默契的合作夥伴,開發了一部部佳作。

...

影片第一部分發生在地球上,

漫無邊際的玉米田和肆虐的沙塵暴,構成了這個未來世界最真實的面貌。

...

“它好像在提醒你,什麼才是地球上神奇的生物,我們周圍的環境,賴以生存的滋養。”

雖然是未來的景象,又如古老的田園式生活一樣親切,與人類最初的情感形成連結。

...

廣袤而孤寂的自然風光的拍攝地,在加拿大卡裡加裡。

這裡有連綿起伏的山丘做背景,構成了宏大的景觀,衆多著名西部片也在此拍攝。

...

為了實現實景拍攝,攝制組種植了幾百畝玉米。

因為緯度靠北,海拔過高,對于能否符合玉米生長的條件,農業專家也難下定論。

好在随着溫度升高,玉米飛速生長,滿足了拍攝的要求。

...

影片中另一個發生在地球上的景象,是沙塵暴。

這一景象很難用特效實現,風暴會改變周圍的光線環境。

制造《星際穿越》中漫卷天地的沙塵暴場景,則使用了可以用在食品中的填料,實景拍攝。

漂浮在空氣中,看上去好像厚重的塵土。

...

在城鎮拍攝期間,攝制組在樓房和街道任何可以放置風扇的地方都利用上,盡量持續吹送塵土。

那一天,整個小鎮都被塵土覆蓋了。

當然兩天後,清潔組又将其迅速清理得一塵不染。

諾蘭如此注重在科幻片中呈現真實的感受,需要找到每一個能夠呈現劇本上某種寫實程度的地點。

故事裡,冰島被作為了米勒星球與曼恩星球的場景。

曼恩星球被冰雪覆蓋,而米勒星球表面則是一片汪洋。

一望無際的水沒有潮汐,但人又能在裡面完美站立。

在水深及膝的地方工作,并且需要把六千三百五十公斤的“徘徊号”運入水中。

而在冰島的冰河上,由于自然環境的惡劣,搭建基地等場景也遇到重重阻礙。

還經常有狂風和雪崩阻礙拍攝進程。

“在冰河上拍攝打鬥場景時,幾百米之外可能就會發生雪崩。”

陪伴着漫長太空之旅的,還有一個特殊的夥伴——智能機器人塔斯。

在設計機器形象時,決定采用極簡主義的造型,不會刻意模仿某一形象。

比爾·歐文,作為塔斯背後的特技演員,賦予塔斯這樣一個無生命體以個性。

攜帶着90公斤重的不鏽鋼機器行走的他,全身穿着灰色衣服,

雖然在塔斯背後的角落裡,但仍然塑造了一個不被遺忘的形象。

漢斯·季默的配樂,更是《星際穿越》為人稱道的一點。

主旋律響起,仿佛迷失于宇宙的蒼茫孤寂,又猶如頭頂萬千星辰一般,在呼吸一般的閃爍中,散發着人性的微光。

“我希望漢斯參與純粹創造性的過程,關于題材和篇幅沒有任何暗示,隻為了給他最優的創作空間。”

而漢斯在創作最初的旋律時,融入了對現實中父子親情的表達,

捕捉到了諾蘭期望的電影的情感特質,也成為了整部影片主旋律的基礎。

配樂中加入了教堂管風琴元素,即使這并非一部宗教影片,

但風琴代表了一種超越日常領域的,人類對神秘或超自然描繪的嘗試。

“它是非常有人性的東西,因為有氣流才能發出聲音,每一個音符上,你都聽得到呼吸,你都能感受到人的存在。”

在配樂創作過程中,漢斯·季默與諾蘭讨論了隻身一人在宇宙中漂泊的狀态。

距離地球越遠,記憶也開始損傷,漸漸失真、變形、模糊。

“樂器的有機木質,會以某種方式提醒你,你可能會失去的一切。”

有機的、來自真實人類的、使用真管風琴或真小提琴的演奏,與電腦數字模拟截然相反,更揭示了宇宙中孤寂的心境。

諾蘭說,在科幻作品中,最危險的事情是人類元素的丢失。

“對于電影中的每一個環節來說,無論是配樂,還是微縮模型或是服飾,所有這些東西都在試着讓觀衆産生共鳴,讓電影可感觸。”

就像在航空服的設計上,也更加貼近人類共同記憶中“經典”宇航員的形象。

依照現有航空服技術來設計,與科幻審美恰好相反,避免過于未來化。

但是,這種設置在星球與銀河之間的背景,

将會給觀衆一個獨特的視點,去重新審視人類問題。

“永恒号”是《星際穿越》中的主宇宙飛船,搭載角色離開太陽系的交通工具。

在設計上具有國際太空站的特色,環形設計在旋轉時産生的人工重力,是讓宇航員長期生活的必備重點。

“永恒号”設計了十二個艙,四個引擎、四個生活艙和四個登陸艙。

在拍攝過程中,真的打造出了其中三個太空艙。

整個架構、一切設備、所有結構都需要精密算計,

太空艙的内部科技,也必須符合現在太空旅行的樣子。

“讓演員在綠幕前演出,再采用後期制作往往會容易許多,

但打造真實場景的好處是,對于演員來說可以與實際的環境互動,不需要在頭腦中想象。”

制片人艾瑪·托馬斯這樣認為。

“為什麼不看看真實的可能性?我們現在在哪裡,世界已經發展到哪裡?為什麼不關注現實中的科學?”

談及制作《星際穿越》的原動力,諾蘭這樣講述。

從視覺呈現的角度,《星際穿越》中的黑洞應該是什麼樣子?

在過去的電影中,黑洞已經被描繪了無數次,它看起來就像空間中的巨大漏洞,一切都旋轉進去。

但在《星際穿越》科學顧問基普的描述中,那不是黑洞的準确表述。

基于基普提供的數學數據和天體物理學理論,特效部門創造了黑洞真實的視覺呈現。

而角色駕駛着宇宙飛船穿越黑洞的一段,光影變換與窗外景象,也經過了精密計算與實現。

這也是《星際穿越》被稱為“真正的硬科幻”的原因。

臨近片尾的“超正方體”,是《星際穿越》中最為複雜的設定之一。

場景規模很大,需要的搭建時間也很久。

“超正方體是四維超立方體,被打開的三維空間的影子。”

為了實現超正方體和它的幾何構建,建模師嘗試了很多不同的方式。

需要打造出可以延伸的家具,房間也要從三個軸線延伸。

在完成模型設計後,還需要藝術部門将其真正打造出來。

在拍攝過程中,馬修·麥康納需要吊在鋼絲上很久,

但是能與周遭産生實際的互動,劇本上那些抽象的概念可以得到理解:

“我們試圖以困難的幾何順序,來平衡情感的清晰表達。”

最終的空間實現帶來的視覺震撼力,與情感形成了強烈的疊加效應。

愛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而存在。

諾蘭認為,《星際穿越》拍攝的目的,是“想象人類發展的下一步”。

某一時刻我們不得不離開地球這個巢,

但探索太空付出的努力與代價,是人類精神非常重要而光輝的一部分。

他希望觀衆從《星際穿越》中獲得超越電影本身的體驗:

在太空旅行這一人類終極挑戰中,發揮科學技術的極緻,推動人類栖息的邊界,

穿越星際,獲得挑戰人類命運的信心與勇氣。

*本文作者:豆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