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的心被震顫了一小時。

這句話絕無誇張之嫌。

像是一隻手,将你拽進最絕望的現場。

像是一個幽靈,從過去飄來,靜靜潛伏在你的身後。

這部劇的好。

是好到讓你無法呼吸。

《切爾諾貝利》

Chernobyl

...

HBO五集迷你劇。

幾乎搶走自家兄弟劇的一半風頭——

5号《權遊》的第四集遭遇口碑滑鐵盧,IMDb僅得6.6分。

而隔天釋出的《切爾諾貝利》,首集拿到9.3。

有人說它比異鬼大戰場面更加震撼和慘烈。

...

...

劇名直入主題。

聚焦史詩級災難事故——切爾諾貝利核洩漏。

以下内容有部分劇透。

但這也是一部無需回避劇透的劇。

因為曆史,早已寫下不容修改的劇本。

...

巨響

1986年的那場爆炸,似乎離我們已經遠去。

專家稱,消除其核洩漏事故後遺症需800年,而反應堆核心下方的輻射自然分化則需幾百萬年。

...

來看一組更直觀的數據:

400倍: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時期爆炸于廣島的原子彈的400倍以上;

27萬:27萬人因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緻死9.3萬人; 

50萬:參與搶救切爾諾貝利的英雄有50萬人; 

20億:建立在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研究成果上的報告說,全球共有20億人口受切爾諾貝利事故影響。

然而很難想象。

這樣一場世紀災難發生後的5天。

基輔如期舉行了勞動節慶典,一派歡樂熱鬧的景象。

無人知曉130公裡外的切爾諾貝利發生了什麼。

...

一場“人為”的天災,其背後森冷的謊言與真相。

本劇如何表現這蝕骨的真實?

開頭,就以極具儀式感的死亡切入。

過道帶來的縱深感中,鏡頭推進得就像某種窺探。

也暗示,這是一個被監視的人。

...

一名事故的見證者,正錄下自述。

錄完,将磁帶包得嚴實,假意出門倒垃圾,再把磁帶塞入隐蔽處。

回到家中,點一支煙,匆忙抽上幾口。

地上,是為貓咪提早準備的四天份貓糧。

桌上,潔白手帕上隐約有血迹。

...

...

...

與此同時,時鐘滴答作響,伴有絞緊繩索的摩擦聲,屏幕内外的弦都在越繃越緊。

随着“砰”的一聲巨響。

一切歸于死寂……

開場6分鐘,這部劇的主角就死了。

導演說,無需鋪墊,無需設置懸念,因為事實已經過于戲劇性了。

...

諷刺

就像所有災難發生前慣常的那樣。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平靜得出奇。

多視角切換下,每一群體都有各自的立場,但基于安逸的無知無覺,将他們卷入了同一個漩渦。

消防員瓦西裡,深夜奔赴事故現場救援。

他以為那是一場普通火災。

...

同樣不明所以的,還有他的同事米沙,無意間撿起地上的“石塊”擺弄。

可随後,他剛剛帶着手套的那隻手,開始潰爛……

...

...

看到這裡,Sir渾身一顫。

現實中,據當年的消防車駕駛員格裡戈裡回憶:

我們在淩晨1:45-1:50時到了那裡……看到了散落的石墨屑米沙問:“那是不是石墨?”

我踢開了它,一個消防員撿起來看了一下,說:“這是熱的。”

它們有大有小,小的能夠拿在手裡……我們對輻射了解得不多,即使是在那裡工作的也是如此。

劇中米拉抓起的,顯然就是反應堆芯強輻核源。

然而這個人間地獄。

正在遠處被人們當做美景觀賞。

大家隻知道,發電站着火了。

在不知情中。

他們被遠處絢爛的光柱吸引,發出感歎。

...

...

仿佛是一場煙火晚會。

結束後還伴随着紛紛揚揚的灰屑。

落在女孩的銀發上,落在孩子們好奇的臉上。

...

...

...

鏡頭,美極了。

然而他們還不知道,這些塵埃,正是從反應堆中噴薄而出,随着大火被播散到各個角落……

這是最令人心痛的死亡之美。

...

謊言

一時間,沒有人敢相信發生了什麼。

在現場的人好像都被震傻了。

于是開始欺騙自己。

爆炸後,核電站的技術人員,第一時間報告上級,反應堆堆芯爆炸。

副總工迪亞特洛夫,聽後第一反應是自我催眠:

堆芯不可能爆炸

...

他走出實驗室,透過炸碎的玻璃看向外面,分明一地的石墨碎塊……

...

...

一個“裝睡的人”,又怎會被叫醒?

而一個謊言,接下來總要用無數個謊言來圓。

儀表盤測量顯示讀數,已是儀表上限,3.6倫琴。他卻睜着眼睛說瞎話:

Not terrible(不太糟)

...

他向上頭領導彙報。

廠長布卡諾夫最先關心的,不是事故原因和進展,而是自己的“烏紗帽”:

...

三人開小會,明面上彙報情況,暗地裡搶着推卸責任。

副總工隐去爆炸實情,隻說是突發火災。

絕口不提事故具體原因,隻說自己按照總工福明的方案執行,才引起屋頂起火。

福明自然拒絕背鍋,直指副總工才是直接監督人。

...

...

最諷刺的是,當被問到輻射情況,廠長聽到3.6倫琴這個讀數。

與副總工的反應驚人一緻:

Not horrifying(不太糟)

...

3.6倫琴,到底什麼概念?

RBMK反應堆專家瓦列利(傑瑞德·哈裡斯 飾)接到當局電話,當他得知這個讀數:

那還挺嚴重 你們應該撤離

...

事實上,3.6倫琴的确是很好的情況。

因為随後工作人員又用了一個200倫琴量程的儀器去測量。

結果,爆表了……

造成惡果的,根本不是集體的失智,而是集體的傲慢,催生出的彌天大謊。

謊言的高潮,是一場緊急會議。

廠長向當地的執行委員們彙報,将事故原因歸結為,水箱故障引發的火災。

廠長一邊,各種明示暗示核工業屬于機密項目,不能有任何負面流出。

委員會一邊,提出已經有嘔吐、燒傷案例,建議組織民衆安全撤離。

最有發言權的能源局局長發話,終結了對峙。

一個細節。

他問,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真名叫什麼。

大家才反應過來,切爾諾貝利隻是地名,而核電站的正規叫法應該是——

弗拉迪米爾·I·列甯核電站。

...

對。

這是一座有紀律性的核電站。

它首先屬于中央,其次才坐落在切爾諾貝利。

所以,是周圍的人重要,還是“影響”更重要?

他下達命令——

我們封鎖城市

誰都不許離開

切斷電話線

以防消息誤傳

我們需要防止人民

破壞自己的勞動成果

...

關于此事,當時隻出現過一則相關報道。

刊載于《真理報》三版,小标題是:

“危險已經過去。”

...

“紙”包住了“火”。

然而。

消息可以封鎖,但沒人能阻擋核同位素侵襲肆虐。

鎮上的空氣都在發光,那是粒子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超過了光速,産生核輻射效應。

真相不是用紙寫的。

...

真相

事故到底因何發生,如何進一步施救、追責,将是後續劇集的重頭戲。

這時長1小時的第一集,已是開了個好頭。

由于前蘇聯政府擔心引起人民恐慌,所以居民們并沒有被告知事情的全部真相。

可他們用自己的身體,記錄下真相。

救援人員一路跑着運送傷員,跑着跑着自己也倒在地上;

...

一名核電站工作人員,為了保證同伴順利進入核反應堆大廳,用身體抵住高輻射的大門,眼見身上傷口大面積綻開。

...

值班長和技術員為控制災情擴大,進入總控室手動關閘門,冷卻反應堆。

兩人暴露在輻射中,一邊關着數不盡的閥門,一邊聊天。

一個更執拗,堅定地說操作沒有問題;一個哭着自責,覺得必然是哪裡出了錯。

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人,讓人猜測他們平日工作中,少不了拌嘴。

卻自願前來執行“死亡任務”。

他們動作放緩,意識逐漸渙散,皮膚滲出血迹。

可他們手上的動作都沒停……

...

...

與此同時,開了上帝視角的我們知道。

圓桌會議上,老領導顫顫巍巍地進行完一番偉光正的發言後,下屬們紛紛打雞血式鼓掌。

事故發生後,下達緊急通知,領導的安全被優先考慮。

而真正發光發熱的人,在為人所不知的地方,以生命做代價,換取民衆的安全。

...

...

...

在本集,最震撼Sir的一個鏡頭,主角不是無畏的善者,也不是說謊的惡人。

而是在謊言的重重包圍下,一個被迫觸碰到真相的人。

技術人員迪亞特洛夫帶來噩耗,輻射量已達到200倫琴。

可笑總工并不相信,還命令他親去廠房樓頂,測量數值。

當他目睹,濃重的放射性煙塵從堆芯滾滾升起。

鏡頭焦灼在他的背影上,短短10秒,看得Sir煎熬。

當他緩緩轉過頭,臉部皮膚已被輻射灼傷至發紅。

這已經是個将死之人了。

...

...

鏡頭掠過災後廢墟、污染下的林地,落在尚有藍天的遠方,對準還未被災難吞噬的普通人。

藍天下,戴紅領巾的孩童如常放學回家。

突然,一隻鳥墜落,略作掙紮後斷了氣。

...

...

...

不得不聯想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女作家,S.A阿列克謝耶維奇在《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于死亡還是愛情》中描寫的場景:

最糟糕也最令人費解的是,一切都那麼美!那是最糟的部分,你放眼望去,一切事物都好美。所有人的表情都很瘋狂,包括我們的在内,我再也不會看到那種表情了。司機不明白鳥兒為什麼不停朝車窗撞來,好像瞎掉一樣。那些鳥不是瘋了,就是打算自殺。

這裡發生的一切,甚至包括補救,都是瘋狂的。

同時,死亡也在瘋狂蔓延。

片中兩次提到金屬的味道。一次出自消防員,一次出自核電站技術人員。

...

...

那不光是字面意思上的金屬味。

血,也是金屬味的。

《切爾諾貝利》在說,真相有時不會用紙寫下來。

但會用墜落的鳥兒、不毛的土地和人命寫下來。

這正如開頭所說。

所有謊言在此刻都不會奏效。

它隻是在透支未來的代價。

謊言的代價是什麼

并不是它會被錯當成真相

真正的危險是

如果我們聽了太多謊言

會再無法分辨真相

到時我們要怎麼辦

隻能抛棄追求真相的希望

而滿足于編造的故事

在這些故事裡,我們不關心英雄是誰

隻想知道,該責怪誰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